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时间】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陶渊明15岁。钟优民先生指出:“细味其诗,疑系渊明早年自况之作。”(见《陶渊明论集·陶渊明的咏怀诗》)又,诗中称“年始三五间”,即15岁。诗人54岁所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有言“结发念善事”。“结发、总发,指15岁(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第50页)”。  相似文献   
2.
周振甫《诗品译注》是一本由名家新出的畅销书。其特点是 :篇幅短小 ,体例随意 ,内容丰富 ,朴实俚野 ,虽时见胜义 ,却多有讹误 ,质量只可居中等偏下之列。  相似文献   
3.
刘精盛  吴青峰 《学术界》2007,(2):108-111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其”历来有指父母和指儿女两种说法,该文认为,“其”指父母,符合原意,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其”指儿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解为责求,于义为长,而《论语译注》把“求”解释为“要求”,有不准确之嫌;《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易”与“奢”对文义近,是“盛”(盛大)的意思,而《论语译注》解为“仪文周到”,既缺乏根据,又不妥当。  相似文献   
4.
《华阳国志译注》一书是《华阳国志》的第一个全译本,为读者了解研究当时的史实提供了方便。书中对重言词"颙颙""戋戋""哽哽""祈祈""亹亹"的注释不准确,且多与译文相矛盾。"亹亹"一词在条目设立、注音与释义上都有瑕疵。  相似文献   
5.
韩愈《原道》的“非毁之也”,并非像众多注译者所解释的那样,是一个否定判断句。“非毁”是个动词,意为“诽谤;诋毁”,“之”指“仁义”,“也”是表停顿的句中语气词。“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意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且)诽谤、诋毁它”。由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提并强调训诂学研究和古籍译注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第一,忌不顾语言事实强为之解;第二,忌无视问题症结避难就易;第三,要结合语法分析探求文意。  相似文献   
6.
译文提要: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圆寂及其主要弟子.从本章可以看出,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的弟子及信众不仅遍及卫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区,而且也有来自印度、内地、云南丽江等地;不仅有噶举派的僧人,而且也有格鲁派、萨迦派的僧人;不仅有一般的僧人和信众,而且有著名的学者和大师,比如藏族著名的史籍《青史》的作者桂译师循奴贝,还有大译师索南嘉措、恰译师仁钦却杰、夏鲁译师等许多大学者.这一方面说明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具有渊博的佛教学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他是一位无教派之见且具有崇高威望的法王.此外,本章还记载了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的大弟子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四世活佛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简称为却扎益西1453-1522)幼年的一些活动及其在马年(1462)由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为其削发,赐法名为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并赐夏玛巴之宝冠及封书.不久,亲教师国师仁波切和规范师贡钦嘉木白桑波为其剃度出家并授沙弥戒等诸多史实.  相似文献   
7.
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晚年的一些活动。晚年,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宗教社会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身体力行,提倡严格遵守成律,奉行戒杀生等许多善行。如法王在沃惹地方进行了盛大的茶宴,初次建立答复之规制。此外,还在有关的寺院建立了许多规章制度,如在工隆惹三寺颁布《大善行之细则》。二、修建寺庙,奉行利他。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自己的修行和利他事业是同时并行的,他将讲法中所收到的供养悉数分给经费不足的寺院和僧俗众人,并将旃檀白度母像和大师玛尔巴像等殊胜的身语意为主的塑像敬献到拉萨的寺院。三、无有派别之见,大力宣扬藏传佛教。晚年他的足迹遍布卫藏、安多、康等三大藏区以及门隅和珞隅等地。他无有门户之见,每到一地皆讲经说法,弘扬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教法,向当地的僧俗群众传授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基本教法,为数以万计的人们传法灌顶。四、著书立说,形成自己的独特见地。他著有《释解三世间之明灯》、《三毗奈耶事仪轨》和《密集不动之现观》等戒律、中观和密续等方面的论著和法典,尤其他还撰写了一部著名的《因明大全之述要》,亦称为《因明格言之河——摄理之大海》,此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陈那和法称的七部因明法典所写的释论,他未有参阅任何佛教典籍,完全依靠自己的智力而写成。五、调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法王在部落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时,立即出面调停,平息纠纷与战争。法王不仅调解部落的战争,而且经常平息至尊和僧俗所有事情之纷争。此外,本章译文还记载了法王与王顿月多杰、帕木竹巴之间的关系。王顿月多杰曾用武力夺取了乃巴庄园,成为庄园的真正主人,掌有大权后,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庄园主。尽管供奉法王的僧俗群众比较多,但王顿月多杰是法王的主要供奉者,他们二人不仅交往甚密,而且在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往来也极为频繁。其次,帕木竹巴在统治期间,也经常供奉法王,并多次前来迎请、行茶等。  相似文献   
8.
李梦生先生的《左传译注》是近年较有特色,影响较大的一本古籍整理专著,然璧有微瑕,在古文异例、修辞、通假字、句读等未曾措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盖双 《回族研究》2007,(3):136-138
在对“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这一专题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译注过程中,有关公元14世纪初叶一部阿拉伯诗集———《中国集》之文字记载的发现,应当说对阿拉伯乃至世界古代文学史以及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管阿拉伯古代诗歌里不乏涉及中国的诗句,有些甚至篇幅很长,但作为以独立的“书”的形态出现、其内容全部围绕中国的诗集,《中国集》无疑是迄今所知阿拉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也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唯一的一部。至于它是否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中国的诗集,则须向专家学者再作求证,以期确考。当代东西方学者公认阿…  相似文献   
10.
人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问题,首先要充分占有历史资料。前人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和文献记载是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基础。研究者只有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才能再现前人的社会生活状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辽史研究停滞不前,资料匮乏错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