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267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460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博简<诗论>"<小(日文)多疑>"论其意旨的两句话似须重加标点,作为重文的"矣心"字当读若疑,并且其一字为句,其下之语是对于它的说明.这样句读的理由在于<小(日文)>一诗所涉及的"疑"有多种意蕴,并且"疑"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多种用法,所以<诗论>作者将其意义限定而予以特指,以准确说明<小(日文)>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孔子“兴观群怨”之说 ,是古代较为系统完备的诗论。它以中庸之道为出发点 ,注重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表达形式、风格等的适中 ,美与刺、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等。用这一诗论审视唐诗 ,可以进一步发掘唐诗的欣赏价值、认识价值、中和之美、美刺特性、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3.
金薇:从你的解释来看,对《论语》里的某些话,是不是不忠于原典也可以有很好的解释?薛涌:哈哈,你是否还觉得我主张不忠实原典呢?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关怀和时代的目的读《论语》。但是,解释《论语》就必须忠于原文。不想忠于原文你还读什么?有话自己说就行了?问题是,什么才叫忠于原文?  相似文献   
4.
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谶是鉴诗者将诗歌作品与诗人或相关人物命运相结合,以求诗歌与史实或本事互相印证的一种诗歌批评形式.它包含着兴亡谶、穷通谶(科谶与仕谶)、贫富谶、寿亡谶、祸福谶等内容,是汉儒以谶解诗、诗学与命理学结合的产物,虽然披上了宿命论外衣,却汲取并深化了古代诗论的言志言情、知人论世、诗可以观、气象观诗说等多方面的内在精神.正确评价诗谶对批评地接受传统诗学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骆明的教育随笔表现了浓郁深厚的忧患意识及其独到的教育主张,笔触所及每每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他在认识上的感悟和看法,其借鉴和参考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学贯古今,思通过去、现在与未来。他对历史上种种神秘史学主张的尖锐批判,对“理势相契”论和“相天造命”说的深刻阐述,展现了他的史学思想推倒一切的革命精神和破除迷信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7.
孟子(前390年-前305年),字子舆,名轲,战国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其母三迁,择邻而处,使他好学成材。成年后,他广收门徒,游说诸侯,在齐国—度位列三卿。但由于他的主张与当时诸侯各国称霸的要求相差很远,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未能得到推行。最后,孟子退居讲学,整理古籍,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传人。其言论思想记载于《孟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8.
高启与杨维桢无交往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启生活的元末明初 ,杨维桢在东南诗坛地位崇高 ,许多人以结识他或得其赏识为荣。但高启却与他没有交往 ,原因是他们在诗学主张和生活态度上有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论理趣     
我国古代诗论对理与趣的关系、理趣的审美要求、理趣与诗作艺术表现的内在纽结等予以了多方面阐述。诗作中的理趣大致界分为四个层面 :自然之理趣、人生之理趣、社会历史之理趣、禅道之理趣。理趣的对立面是理障 ,它们在思维机制、言说方式、意蕴指向及给人的感受上都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0.
时硕 《管理与财富》2008,(11):11-11
一.产生背景 任何一种经济政策或经济主张的施行无论其来源还是其目的必然都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桑弘羊生活在一个多种矛盾交织的时代。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府库空虚,为了稳定统治缓和财政状况,汉初统治者主张“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推行与民休息、轻摇薄赋的治国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