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月流火"是《诗经·风·七月》中的名句,历来解释"火"为心宿之大火星,"流"为向西偏下。其意是言七月大火星向西偏下预示七月天已寒凉,是古代天文现象的真实记录。但据《七月》产地北的物候特征及《诗经》对"火"字的运用体例考量,以直觉通俗的眼光释"七月流火"为七月天热得像下火像着火,非但与地气候相应而未尝不可,或许与古诗的原貌更为切贴。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前贤的考证成果进行了辨析,进一步推定梦窗赠施枢三首词的写作时地。三词皆写于苏州仓幕期间:《木兰花慢.施芸隐随绣节过浙东》写于端平三年(1236),但施氏未入浙东提刑司曹幕中。《扫花游.赠芸隐》写于嘉熙元年(1237),或为行役杭州时。《八声甘州.姑苏台》写于淳祐三年(1243),是借古迹抒写今志的词作。  相似文献   
3.
风·鸱鸮》一诗中"鸱鸮"为何鸟,历来争议颇多。毛、郑以为"鸱鸮"为"鸋鴂",后人遂有"巧妇"、"鹪鹩"、"蒙鸠"、"桃虫"之说,纠缠不清,以讹传讹。解"鸱鸮"为二鸟,则流于繁琐。依据诗歌所描绘,综合各家观点,分析各类考据材料,追根溯源,则"鸱鸮"实为今之猫头鹰。  相似文献   
4.
《诗经·风·七月》的创作年代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而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这与对它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关,而这些方法依据的材料有些是不可靠的,有些是不充分的。依据天文学上的岁差现象就可以确定《风·七月》的创作年代。运用岁差推算法推算,《风·七月》成诗年代距尧之时1307年,距今(公元2000年)为3050年。这是一首人以夏历写成的写农时农事的农谚诗  相似文献   
5.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6,19(3):17-18
从文化学的角度,《风.七月》的主题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反映了稼穑之艰难,农民劳动之艰辛,含蓄地表达了阶级对立;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农奴劳动的愉快。肯定《七月》主题的双重性对于全面把握上古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从文化学角度理解上古人民的心态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公刘旧邑考     
周族五迁而兴 ,其所居之邰、歧、丰、镐皆有确解 ,唯公刘旧邑所在之“”歧说纷出 ,有晋陕之争、陕甘之争 ,成为先周文化研究的一个至今悬疑未决的问题。考察史志与周代史诗所载公刘处、古公父自迁歧诸事所系之渭、漆、沮、杜、五水及歧、梁二山的确切地理方位 ,参以“西土”所在及“”之民俗 ,证以考古 ,钱穆先生之“公刘旧邑 ,实在山西”说实难成说。地当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 ,即今甘肃省之庆阳、合水、宁县、正宁 (古北 )及陕西省之县、旬邑、永寿、长武 (古南 )一带广大范围。  相似文献   
7.
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购得一件青铜盨,经专家验证为西周中晚期的器物,命名为公盨,此铭文与《尚书》的某些篇章风格相似,铭文记载提到大禹之事,从而印证了古史派对大禹一些看法的正确性,其中一点即为大禹乃天命所派来治水,大禹是主名山川的天神。本文旨在根据古史派的一些观点来勾勒大禹在周人心目中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豳风·七月》——北豳遗诗与北豳先周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七月》作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史诗,与北先周文化有密切的关联。从史志、民俗、文化遗存及《七月》的史诗特征、《七月》的历法、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交融诸方面推证,可得两个结论:1、《七月》产生的地域在地之北;2、《七月》产生的时代当在公刘南迁之前、周先祖三代(不窋、鞠陶、公刘)居北之时。  相似文献   
9.
元明时期,镇守于河西西部和西域东部的蒙古王家族与河西回鹘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蒙古王家族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与支持,受到了回鹘僧徒的欢迎,纷纷皈依藏传佛教;该家族尽管在政治上处于支配地位,但在文化上却颇受回鹘影响并逐步回鹘化。藏传佛教如同粘合剂,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促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的诞生。这个新民族一方面以藏传佛教为共同信仰,从而有别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另一方面又以回鹘文化为基石,也与今天的蒙古族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释译《七月》一诗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分析该诗所反映的社会生产方式,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诗中所描述的农夫和织女,无人身权利可言,无权占有生产资料,无权支配自己的部分劳动时间和劳动产品,在“田畯”监督下劳动,全部劳动时间由公支配,并由公维持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这样的生产劳动者,根本不是封建制农民,浑身都是奴隶制章纹。该诗所反映的以农夫、织女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无疑是一种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