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给师生们演讲时,赋诗寄语学子:"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廖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温总理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其诗意义深远、富含哲理、启迪人生,蕴涵了对真理追求永无止境的求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朝聘会盟、应对酬酢每每赋诗以言其志。与它国相比鲁人赋诗最多,他们把赋诗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交流手段,其用诗方法更加成熟。赋诗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鲁人赋诗的昌盛昭示着其礼乐文化的发达程度,“周礼尽在鲁矣”同时又是鲁人赋诗兴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4.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19):45-45
罗贯中《三国演义》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文字,那便是关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情节。曹操是善于敞开自己心胸的,无论横江赋诗,还是阔谈英雄,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在酒后。请看罗贯中此处的描写:  相似文献   
5.
“不学诗 ,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经》实用价值的概括 ,也是对春秋时期四百年赋诗言志的总结。《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诗言志能够有效地参与、推动外交活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以《诗经》为外交语言充分表现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修养 ,并且可以含蓄地展示国家的实力 ,包括国内君臣、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 ,赋诗言志不仅属于那个时代 ,而且在整个文化史上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通使之官的"行人"和诸侯襄助之官的"相",凭籍其对礼义的精通、对国内外事务的熟悉和形势的洞见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诸侯聘礼宾主用诗言志的交流过程中,或代诸侯、或襄助诸侯赋诗言志,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诗以言志"这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达到出使和感情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上有关<毛诗序>的观点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毛诗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强分出大小.各首诗前面的阐释文字,既可以整体指称<毛诗序>,也可以单独指称每篇诗的序;<毛诗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成于众手,而以孔子、子夏传授为主流,同时兼收后学观点的集体性著作;<毛诗序>的产生与先秦赋诗言志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它由孔子加以搜集整理并传授给弟子,而且一直在儒家学派中流传,并进而成为<诗>的正式内容,被后人视为与诗句同样重要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毛奇龄<白鸯洲主客说诗>一书的内容,历来被认为只是辨"淫诗"、"笙诗"二端,且持论多有偏颇,因而本书的内容和价值一直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毛氏此书在论辩"淫诗"、"笙诗"的过程中,涉及到中国<诗>学史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并多有创见,其中有些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今本《诗经》的结集过程比较复杂。原生态的诗歌是在不同年代被不同人创作出来的,在漫长的时期逐渐被汇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文本。从先秦典籍所引的逸诗篇章考察,可以看到它与今本《诗经》的差异。今本《诗经》是在孔子兴办教育,用《诗》作为教材之后才编定的。这种文本收入了春秋中期以后的诗歌,而西周以后的一些诗歌却没有收入。这个文本由孔子的弟子们传播于世,只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诗》的传本之一。  相似文献   
10.
春秋赋诗的真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以来,对于春秋赋诗的真相一直存在误解,以为“赋诗”就是吟诵现存诗篇,或者即兴创作一首诗歌。其实,春秋“赋诗”是一项典型的礼乐活动,是宴享之礼中的一个仪注。在宴享活动中,主人点乐章招待客人,由乐工演唱;客人或者推辞,或者接受,听完以后表示感谢,并且点乐章回敬主人。由于宴享礼的失落,汉人已经不知道“赋诗”的具体仪注,致使春秋“赋诗”的真相湮没了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