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对宗教经典十分熟悉的学者型作家,许地山在他的小说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宗教意象,他的作品中艺术与宗教可说是互相缠绕、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他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和悲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核心来探讨人生,并借作品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是他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作品,都体现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三者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以来,有关女性的生存探索及其独特的人生感受的探究,已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重要向度,而对男性作家的"性别意识""性别想象"等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常态.曾一度被称为"男作家里的女作家"的弋舟,凭借其独特的眼光与对女性幽暗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把握,为我们展现了当下女性普遍的生存困境.《战事》中的丛好在与生活几经决裂之后,才得以窥视到女性生活的全部真相,衣冠如雪的骑士并不能拯救为生活所困的少女,依靠他者拯救的生活终将以失败落幕,唯有燃起自救的火焰,她们才有望挣脱黑暗、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3.
民国期间,受世界经济大危机和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先后两次遭遇劫难,生存艰难,沦为难侨,被迫回国。作为华侨之乡的广东地区也先后两次对回国难侨进行各种形式的救助,使陷入苦难中的华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困境,得以生存,对加深与海外华侨的联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以及中国的抗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堆稳 《社科纵横》2012,(2):101-101,108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课文。笔者在教学中对"文章标题"、课本"遍赞宾客"和"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的解释存有疑问,本文根据文章内容,依据有关文献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庄子》上有这么一则寓言:"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玩味之余,笔者深深敬佩匠石的"斫垩"之诚,"运斤"之勇,"尽垩而鼻不伤"之高超技艺。同时也为郢人临斤"立不失容"的精神所折服。修正错误与"郢人除垩"同理。"垩漫鼻端",有碍于容;过错染身,有损形象。所以,国人向来把帮人长善救失视为一种美德,褒之,奖之。"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相似文献   
6.
姚瑶 《现代妇女》2014,(9):126-127
透过网络等媒介,现实生活中见危不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让人触目惊心,感叹于人性冷漠的同时,为避免悲剧的再次上演,学术界对见危不救入刑的立法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主张在当前风险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并存的人文环境下,用刑法规制见危不救行为,以期在全社会重塑一种"救人于危难"的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本谦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123-140,207
对利他主义救助进行法律干预,应着眼于提高救助收益或降低救助成本。可以设想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设定关于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义务,对见危不救实施惩罚;为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包括减免救助人因疏忽大意而产生的赔偿责任,加重被救助人起诉救助人时的举证负担,以及惩罚被救助人的诬陷或讹诈行为;赋予救助人赔偿请求权,或由政府给予奖励。分析表明,赋予救助人以求偿权不如由政府奖励救助行为;对救助行为提供法律保护优于为救助行为设定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8.
见危不救犯罪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危不救属于传统道德调整的范畴 ,在道德资源缺乏的今天 ,见危不救的事件频频发生 ,道德对这个领域的调整已经力不从心。将危难救助作为法定义务加以规定 ,并在刑法中相应地增设“见危不救罪”是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但是应该将法律干预保持在维持社会生存基本需要的范围内 ,避免对救助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并建立相应的救助人伤害或损失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特殊情况下弱势群体住房问题的法律救失与出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情况是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弱势群体是特殊情况的弱势群体,这两个概念之间往往难解难分,"结伴"而行。住房问题既是弱势群体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鉴于此,本文在对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拟从法律救失,尤其是出入机制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建立与完善的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本文从孙中山翻译此书的动机、译著的性质与内容、译著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地位、对孙中山人生追求及思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机缘,也是巧合,偶然之中又有一定的必然性;译著是救护培训的教材,翻译本书,第一次将红十字救护知识系统引进中国;作为“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孙中山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对中国红十字运动也产生深远影响;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红十字博爱文化认知、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孙中山博爱思想不断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