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9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87篇
管理学   2602篇
劳动科学   320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138篇
人口学   150篇
丛书文集   1741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360篇
综合类   4358篇
社会学   619篇
统计学   150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747篇
  2013年   647篇
  2012年   892篇
  2011年   986篇
  2010年   852篇
  2009年   888篇
  2008年   1084篇
  2007年   762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609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393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应用索洛余值法,基于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解析。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对邻近地区有负向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形成;从直接效应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经济密度指标均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从间接效应看,仅人力资本指标对邻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主体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影响金融周期波动机制的研究中,基于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货币政策实际采取的立场,文章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探讨了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金融周期波动影响的时变机制.滚动回归的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主要影响金融周期的波动,但在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基于信贷视角观察金融周期波动时,货币政策信贷敏感性与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敏感性对金融周期影响差异较小;较之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在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更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时间扩大的趋势.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货币政策通过政策反应函数渠道而非以往研究中较多关注的狭义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事实,并构建计量模型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时变机制进行了详细刻画.  相似文献   
3.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缺少绿洲生态水权价格成为塔河流域制约绿洲生态水权分配、挤占绿洲生态水权归还及其经济补偿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首先明确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的内涵,然后确定其计量方法和模型。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计量结果表明:基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绿洲生态水权价格计量可作为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直接计量的一种方法。塔河流域绿洲维持生态水权价格为1.16元/m3,绿洲维持恢复生态水权价格为2.61元/m3,三源流和干流上中下游绿洲生态水权价格呈现一定差异。这成为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价格与挤占绿洲生态水权经济补偿确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政策实施地区和非实施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优化大豆、玉米种植结构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考察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政策改革初年(2017年)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显著提高6.5%,虽然2018年大豆与玉米的相对补贴额度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仅显著提高3.4%;(2)预期相对收益的提升是2017年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对新制度一年的适应后,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路径依赖、补贴错位、地租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大豆、玉米相对价格不理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农户重新调整种植决策,补贴的激励作用被迫减弱.基于此,研究结论为统筹大豆、玉米补贴机制可以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经验性证据,也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振兴压力下如何持续改善种植结构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主要基于信号博弈的卖方欺诈行为进行研究,假设拍卖中可能存在欺诈型和诚实型两种卖家,其中欺诈行为有概率发生在第二价格拍卖中:欺诈型卖方冒充竞拍者递交仅次于最高价的报价从而获得额外收益。两种卖家根据各自效用选择拍卖形式:第一价格或者第二价格。而竞买者将卖者的选择作为信号,更新对卖方类型的判断,然后制定报价策略。这是一个买卖方信号交叉影响的过程。考虑到拍卖过程中买方价值相关性,本文在建立模型中参考了关联价值原理。针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买卖方策略,并且研究了买方报价、买方判断、卖方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利用贝叶斯公式对双方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行预测,与单纯的概率分布方法相比,更具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从现实出发,基于不同消费者导向类型研究了电商的全渠道决策问题。首先建立电商单渠道销售的基础模型,并得出最优产品组合、价格和交付时间。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消费者为产品导向型和渠道导向型情况下电商采取全渠道决策的条件,得出双渠道产品组合、价格及交付时间的最优决策;并进行了数值验证。研究发现,同一渠道提供的产品其最优价格相同,最优交付时间只和消费者耐心程度及交付成本函数有关。若消费者为产品导向型,仅当双渠道运营成本之差较小且消费者耐心程度较低时,电商进入线下渠道才有利可图,且在线下渠道提供最受欢迎的产品,线上渠道提供剩余产品。若消费者为渠道导向型,电商进入线下渠道必然有利可图,且在线下渠道提供最受欢迎的产品,线上渠道提供所有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