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第二玄菟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玄菟”释义有不同的说法 ,而第二玄菟郡是在汉昭帝时将汉四郡合而为一之后 ,将玄菟郡又重置于原辽东郡长城之外辖区之内的 ,它同武帝所置 (第一 )玄菟郡在时间和空间上皆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从辐射亮度方程出发,推导了在大粒子近似条件下,激光束通过尘障以后约化通量密度和漫射通量密度的表达式,并在四个常用激光波长上作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散射粒子浓度较大时,尘障后表面上的漫射通量密度通常比约化通量密度高很多,且散布在较宽的范围内.随着光束远离尘障,漫射通量密度迅速减小,约化通量密度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重压下爱情的多种感受、转变历程进行分析,揭示了莫里森质疑美国主流文化准则的主题思想,并对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探讨,让读者在莫里森多重叙述视角中把握故事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傅立叶变换及其有关性质,提供了统一处理几个重要积分的简捷算法。  相似文献   
5.
<正>一、《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欢迎有创见、学术性及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稿,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论文,特别欢迎关于东北亚及朝鲜半岛文化、古代小说、辞赋等方面的论文。字数以  相似文献   
6.
正一、《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欢迎有创见、学术性及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稿,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论文,特别欢迎关于东北亚及朝鲜半岛文化、古代小说、辞赋等方面的论文。字数以5000~8000字为宜。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3):119-122
19世纪70年代以来,囿于有限财源分配的两难与"华夷秩序"思想的禁锢,日甚一日的边疆危机触发了晚清政界"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场辩争历经了两个阶段:复奏"阶段,地方督抚就"海防"与"塞防"具体事宜陈述了各自的主张;"廷议"阶段,清廷中枢在斟酌地方督抚意见后作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战略决断。尽管这个战略最终在实践中破产了,但它却促进了近代国防战略的转型、强化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德国歌剧在音乐上追求简单质朴,题材偏好探索生命重大命题和哲学意念,"英雄"是绕不开的重要主题。理查·瓦格纳是德国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他的歌剧中体现出德意志民族独特的英雄观。歌剧《唐豪塞》由瓦格纳亲自撰写脚本,阐释了自由意志的追求、崇力尚争的精神、二元对立的主体意识等英雄伦理观特征。瓦格纳歌剧塑造的英雄从神格化向人格化过渡,从完全正义向复杂人性过渡。正是这种"不完美"的英雄形象,使其歌剧在德国乃至西方歌剧中独树一帜。瓦格纳英雄伦理观既是德意志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体现,也是其个人经历与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宙斯与塞墨勒的故事,从古希腊神话的寥寥几笔,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的专章描述,再到18世纪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三幕清唱剧和19世纪法国画家莫罗的《朱庇特与塞墨勒》,直至本世纪在中国舞台上演,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文学到音乐和绘画、由西方到中国、由原型到后现代表现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演变。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理论对《塞墨勒》故事的母题,诸如贪婪、嫉妒、复仇、命运等进行比较;对《塞墨勒》的媒介变化和表现手法等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探究该故事在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的漫长辗转流传过程中主题的发展、形态的变异和内涵的丰富,来认识那些源自古代文学的原型母题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