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罗洛夫是二十世纪后半期俄罗斯苏联时期最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提出把人作为完整的科学客体进行综合多学科研究,为此提出了总体性规定、哲学家与其他学科专家的合作、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以及从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入手的具体要求,并主张人研究中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作为时代美学思想变迁的敏锐感受者,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完美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成功的美学实践之一。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辅”——因循哲学的始发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中国哲学的研究现实,-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追求西方的话语系统方面注入了过多的精力,而缺乏体现自己特色的应有坚持.其客观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至今都在怀疑自己有无哲学,而且使诸多古代哲学资源失去了为现代化服务的可能,诸如对"因循"思想的忽视就是一个事实.因循是道家实践哲学里的-个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资源,作为概念,它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是在<慎子·因循>里,但其源头却在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那里."辅"的行为不仅标明了行为对象为"万物之自然".而且昭示了选择"辅"这一行为的理由为"不敢为".而"不敢为"又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运思所支持,而"无不为"又为万物所具备的内在自能机能所保证.故确立老子"辅"的行为在因循哲学上的应有地位,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所必须,而且也是因循哲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这是还老子哲学、因循哲学研究以时代当为的必须.  相似文献   
5.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4,(6):158-162
与西方哲学思想在起源时单单以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思想在上古起源的完成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先周的运象以思时期与后周至秦的以抽象语汇表达时期.在姬周以前洪荒漫长的原始文化发展过程中,以象运思的方式进行了几千年之久.这种独特的思想起源时的表达方式对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基源性的影响.而在春秋以后,言象互动的方式最后成为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形式.这一思维方式亦铸成了中国民族哲学重直观,重体悟,重意象,重理在事中乃至文学、艺术上崇尚境界的独特传统.因此,亦使中国古代的智性思维具有了艺术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44-44
《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张文初著)于2011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的人文经典。其旨趣的诗意性、追问的彻底性、运思的诡谲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类型说 ,给出创造性思维的三种基本类型 ,即艺术型、科学型和日常型 ,接着阐述了这样划分的理论依据及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索了艺术型和科学型创造性思维的运思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翻译文学对冰心的影响,从冰心译作及其创作的语言风格,观物运思,爱的哲学等角度,阐明文学翻译作品应当首先以文学作品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理想的翻译者应有能力被评价为语言学者,从而提出冰心的文学翻译是其文学创作的延续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杜绣琳 《理论界》2007,(11):172-173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厦的奠基者,他们各自所开创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两个支柱,缺一不可。他们的学说中有着很多的共通性,但也有明显的学术分际,这主要缘于他们在创建自己的学说时,运恩路向截然有别。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