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敏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在冯至影响下踏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迄今已有70年。她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求着结合点,以哲学作为诗歌的底蕴,以人文的感情作为诗歌的经纬,把哲理和思辨融入形象,其沉思、宁静、既富于音乐的流动感又具有凝重的雕塑之美的诗歌启迪了不止一代读者的心智。郑敏坚持终身写作,且向晚愈明,她是当今诗坛当之无愧的世纪之树。关键词:诗歌;郑敏";九叶"诗派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郑敏在早期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大都属于“独自”式的青春之歌,可“独自”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即进入生命的低吟。在社会与自我、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流露出一种忧郁的生命低吟状态,在痛苦与孤独中体味“生之美”。表达方式上,诗人通过直觉意象、意义重构以及自然“流动”与生命“凝定”的诗美方式来展现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卫中 《兰州学刊》2014,(12):88-92
"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直被描述为一场有利于全社会的语言变革运动,而实际上,社会不同领域对语言有不同要求,"五四"白话文运动真正的目标是要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打造一个利器,胡适以文学名义发起的变革恰恰忽略了文学自身对语言的要求。因此,"五四"以后就不断有诗人对胡适的白话文理论提出批评,进入20世纪后半期,郑敏、余光中等对这个问题做了更深入、系统的思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诗人对"五四"语言变革的批评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由此出发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场变革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简介郑敏之,1957年生,河北临城人,自由职业艺术家,现居石家庄。幼始习书画,少时攻篆刻,为西泠印社社员,有奇人之称。书涉真草隶篆,多呈金石韵味。画及山水花鸟,笔墨意境旷远。尤精篆刻,师从百泉印社社长薛英杰,艺崇印钮大家杜锡瑞。常年南北游学,访师问友,广泛汲取南北诸派之长,借古鉴今,所治印章姿态横生,气象万千,饱含金石精神、佛道禅意和文人意趣。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郑敏在早期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大都属于独白式的青春之歌,可独白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即进入生命的低吟。在社会与自我、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流露出一种忧郁的生命低吟状态,在痛苦与孤独中体味生之美。表达方式上,诗人通过直觉意象、意义重构以及自然流动与生命凝定的诗美方式来展现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7.
郑敏诗歌创作的艺术来源虽然深受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但这只是她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来源,而不是全部来源,并且是在其后期诗歌创作中;在这之前,影响郑敏早期诗歌的有四个艺术来源,从而形成她早期诗歌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郑敏和牛汉是中国新诗史上跨世纪的两位杰出诗人。虽然他们在家庭出身、民族习性、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创作道路、诗歌主张、艺术个性、创作成就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复活”于1979年,至今仍活跃于诗坛;他们都对诗极为虔诚,视诗如命,以诗为伴;他们都甘于...  相似文献   
9.
论郑敏1940年代诗歌的美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敏早期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追求诗歌的含浑、象征,写法上多用意象,追求思想的感觉化;在结构上追求深度模式。郑敏诗歌构成玄学妙境,形成静默、朦胧之美。  相似文献   
10.
郑敏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她的诗不仅始终以独特的诗韵丰富并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而且无论在思想内蕴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