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便与西周以来所实行的分封制产生矛盾。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一直绵延至汉代,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加以调和。当汉政权逐步稳固、经济恢复并发展之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演变为分裂与统一之争。汉武帝采用政治与法律的手段强力推行郡县制,反击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事实上,汉武帝清除分封制并不彻底,一些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如他对同姓诸侯王及王子侯的严厉处置,打破了宗族势力与外戚势力的平衡,最终导致皇权易主。  相似文献   
2.
黄栋法 《船山学刊》2009,(2):197-199
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是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政治控制,是受秦始皇及其他政治家个人原因的制约。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3.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官呢?秦代实行郡县制,县以下的组织是乡,乡以下是亭,亭以下是里,里有里正,亭有亭长,乡有三老,这样推算亭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村长了。也就是说刘邦在他三十多岁的壮年时期作了村长,十多年后的四十二岁当了皇帝,不能否认这是个政治神话。这个政治神话是如何创造的呢?  相似文献   
4.
释圜钱     
陈隆文 《人文杂志》2006,(5):134-137
圜钱作为秦统一后封建国家法定的流通货币在中国经济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圜钱起源于玉璧或纺轮的传统看法不可信。圜钱中的圜与县字通,是古代区域的名称。圜钱最早出现在战国中后期三晋的疆域之中,这应与三晋最早推行郡县制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奉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姬文广 《领导科学》2021,(2):115-117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封制的治理价值在于地方分权、防乱御变,因地制宜、自主灵活,凝聚力量、文化认同;郡县制的治理价值在于中央集权、励精图治,政令畅通、运转高效,选贤任能、任人唯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吸收借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治理价值,营造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构建集放平衡的权力体系,优化运转高效的行政机制,锻造德才兼备的执政队伍。  相似文献   
7.
围绕着“封建”与“郡县”所进行的制度选择、政治争论和观点碰撞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一个热点政治课题。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政治学的视野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郡县之争,既非儒法之争,也非分权之争,而是两种国家结构形式之争,根本目的都是为皇权的实现寻找恰当的途径和手段。二者不是彼此分离的,在政治实践中,封建与郡县往往是有机融合在一起,藉以寻求国家统一与地方活力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权不断巩固与发展,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二者的长期争论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质疑“皇权不下县”: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000万人至6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以什伍编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的保甲体系,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因此,由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纯属于一种毫无历史根据和主观臆断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0.
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郡县制的起源,大致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郡、县的起因;二是郡、县起源的 地区和时间;三是郡、县的性质。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种种观点。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梳理,对人们认识和把握郡县制度的本质特征颇有助益。在中国历史上,由于郡县制的推行,社会自治和自组织的因素被进一步剔除,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一种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