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续前——本刊2014年第2期)1972年,44岁该年,高晓声被借调到公社细菌肥料厂当技术员,成了一名科学实验的能手。大概他对艺术的那点爱好,使他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此时,高晓声不仅自己是农民,而且还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化家庭,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他研究沼气,培植银耳,试验菌肥、农药,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娴熟地掌握了各种农活。在长期的劳动改造中,高晓声感慨是农民给  相似文献   
2.
“横看成岭侧成峰”——陈奂生形象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高晓声塑造陈奂生形象的7篇小说文本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一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多重性格特征,并从传统文化心理、现行政治、作家情感等方面分析了陈奂生性格特征的内涵启示。  相似文献   
3.
细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不难发现对陈奂生形象阐释的主流观点存有三个困惑:陈奂生是物质贫困还是精神贫困?陈奂生是“典型”形象还是“另类”形象?陈奂生的精神重负是“历史因袭”的还是“现场即兴”的?这几个困惑揭示了《陈奂生上城》中“精神批判”主题与文本叙述存在着偏差,其原因是国家政治话语规约下的惯性思维大大限制了作者对农村改革问题的独立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夫妻在各自的家庭环境中没有受到足够的爱和关怀,而且从父母那里学习到的是不妥当的处世方式,所以,长大后,他们无法用成熟的心态和合理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所爱的人。  相似文献   
5.
根据"附"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我们可以把高中语文教材上的"附"分为这么几类:一、补充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比如《我与地坛》后对北京"九坛八庙"的介绍,《胡同文化》后对"胡同"一词的来源的介绍,《勾践灭吴》后对《二十四史》的介绍等,这些"附"的内容,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杨华霞 《理论界》2014,(10):134-138
刚摘了"漏斗户"帽子的陈奂生上城去卖"油绳",着了凉病倒在火车站上。刚巧县委书记吴楚经过,认出了陈奂生并吩咐司机送他去诊所和住招待所。陈奂生醒来发现自己住在这"高级"房间里顿觉感激涕零,自觉不配受到吴书记这"高级关心"。陈奂生因为受了吴书记的"高级关心"又加上住了一晚五块钱的高级房间,村里人真的就对他刮目相看了!正好像作家高晓声的话:"他们(陈奂生)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的。"有什么样的国民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政府。正好像鲁迅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国民性的真正改革,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