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74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1253篇
社会学   156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位时,他关心支持老年教育工作;退休后,他走上三尺讲台为老年朋友释疑解惑。这位被老年学员尊称"朱老师"的人,就是衡山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朱海清。教书育人,原本是朱海清的老行当。1965年,他从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当过教师,后调入县委机关工作。朱海清虽然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但他喜爱格律诗词和楹联,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历代诸多诗派中,南宋时期的江湖诗派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派,涉及的诗人众多,仅《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中就收有一百多人的作品。江湖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首推戴复古,他以在野之身,写江湖之景,诗作繁富,别具一格,在南宋诗坛上“负盛名五十年”。《四库全书提要》称:“豪情壮采,直逼苏轼”,成为后世江湖诗人标榜的旗帜。  相似文献   
3.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是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反映。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奥,南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是在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其时的特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马嵬情结是指唐代诗人对马嵬事变及事变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结局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和评判。这种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审美心理成因。它还兆示了中晚唐世俗化的社会审美倾向的滋生、因藩镇跋扈宦官擅权而导致的皇权削弱和帝王权威在士人心目中的下降以及唐代文禁的松驰。  相似文献   
5.
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邵燕祥的诗是以热烈奔放、赤诚纯真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然而,作为一位正直的诗人,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良知,被讥为不识时务.诗人因此获咎.诗人复出后,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变化.由激情趋向冷峻,由一位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诗人一变为善于思索、富有理性美质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笑尘 《老年人》2007,(12):48-48
小康春意到淮川 浏阳旧为县治,1993年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高速公路、电站、水库的相继兴建,浏阳的经济与风貌也在与日俱新。这一部春风得意的历史留在了诗人们的韵律档案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清华新月诗人群的定义,前后期新月诗人对中国现代新诗格律发展作出的贡献,朱湘、闻一多、陈梦家、林徽回诗的特点;探讨了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清华出现那么多有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目的、隐居的心态和形式,阐明诸葛亮隆中隐居是对中国隐逸文化的一种发展,即从儒道分流逐步走向儒道互补。  相似文献   
9.
6月11日,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是中国的诗人节。《丑石》创办20周年纪念会、第13届“柔刚诗歌奖”颁奖暨2005丑石诗会在福州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嘉宾、文艺界的领导、诗歌报刊的主编、高校的学者、诗歌评论家、中青年诗人代表、“丑石诗群”的主要成员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共60多人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0.
汉末男性诗人以女性为情感载体来抒写自我生命痛苦的写作用意,应与他们的处境和心态密切相关。在混乱的政局中经历了期盼、失望、绝望的心路历程之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与女性心理同构的新特点。这恰恰彰显了汉末男性诗人摆脱心灵困境时的自我突围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