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游和梦分别是庄子与巴什拉诗学理念的基本元素,鲲化鹏、庄周化蝶、逍遥游等典故构建了庄子所谓的万物大化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局面;而围绕着梦作文章,巴什拉也创建了感性审美经验所蕴含的梦想的宇宙诗学观。二者虽差别迥然,却默契地创造了万物并在的思想理念,而庄子和巴什拉的诗学理论明显隐含着某种对话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证实庄巴二人的游与梦搭建出的绚烂多姿的整一世界。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虚”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与心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4.
香山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思想精髓,对当今的建筑环境以及景观设计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6.
以长荆铁路汉江特大桥成桥、动载试验为背景,简要介绍铁路连续箱梁、动载试验的测点布置、数据处理等基本方法及试验所需的试验仪器、试验荷载。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人的能力,惟有在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瑞士钟表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精准的钟表。它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塔·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徒,因反对宗教统治流亡到瑞士,成为一位钟表匠。在自己的作坊里,他制造的钟表日误差低于百分之一秒。后来,他被捕入狱,被安排制作钟表。在失去自由的地  相似文献   
8.
山西静升村古堡建筑历史特性与始建原由的探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升村是晋商文化的代表村落,至今保留着多数明清古民居以及较完整的村落形态,村内现存七栋古堡建筑,其中包含远近驰名的王家大院高家崖、红门堡建筑群,2003年被指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并位居名镇(村)首位。本文试图从升村的村落形态构成、村内各宗族住宅区域划分、史料碑文记载及各堡名的内涵等方面,分析王家大院古堡建筑的历史特性以及在始建之际,与村内其它古堡建筑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为晋商建筑群,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匀称是一种稳定的、秩序化的美。这种美单纯而安宁,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以“”打开我们的心扉,安抚我们的心灵,因此颇受大众喜爱。近几年来,满白文、圆朱文的印式风靡印坛,与其“穆”之美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著作中蕴含丰富的可以理论化、系统化的诠释学思想,活跃着生命的立体化的具有实践性、真实内容和工夫实体的诠释学体系。从作为诠释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活动机制及其逻辑起点即"起心动念"处入手,并把其诠释学实践能力分解为"虚之心"与"互为主体性"两部分,则这一诠释学体系可以表述为:诠释学实践活动即是诠释主体以虚之心的力量透入于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并以主客合一的精神状态,在"互为主体性"的诠释学实践能力的作用下,使诠释对象的真实内容、工夫实体以其主体性的本来面目如实地透出于诠释主体,即透过诠释主体的分解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而显现出新形式、新体征,以实现哲学"思想结构的转换"。从诠释活动本身的主体性来说,诠释对象的主宰性远大于诠释主体,诠释主体仅充当诠释对象得以显现的工具、手段等配角角色,诠释对象才是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