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麓川平缅宣慰司之乱关涉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对西南边疆的政治和明朝国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南卫所职役在麓川战役中系本省参战,肩负着护国捍边的重任,其获功依据主要为阵亡功、奇功和头功。“冲入敌阵”“深入敌境”的奇功以及“当先破敌”“出哨杀敌”的头功,均需莫大的勇气,尤其是内陆移入云南的职役群体,面对麓川地区复杂的环境和边境危机,军功升赏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加职役群体的战斗力,更有利于麓川叛乱的平定。军功授予依参战地点环境的险恶程度、战阵的难易情况区别升赏,是为明朝廷“以靖边境”“护国捍边”的实际举措。由于麓川战役持续时间长,大小战役众多,过程复杂,嘉靖、万历年间,明廷对麓川战役获功者子孙应袭、应革功次作清理时,规定:奇功、头功袭职仍循旧例,仅对麓川战役中越升职级者和查无头功、奇功字样者减革,折射出西南边疆地区制度、文化与内地的差异,使得中央对其实施不同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仁者乐山     
正长沙,因水而灵气,因洲而响亮,因山而厚重。山,就是我们老两口每天都要前往攀登的岳麓山。屈指算来,我们坚持爬山已经五年有馀了。除外出旅游或遇到恶劣天气,我们在夏秋季的早上五点半到六点,冬春季的早上六点半到七点会准时从家里出发,转乘三次公交车至岳麓山东大门。下车后,我们从小路行走至爱晚亭,然后经白鹤泉——麓山寺——万景园——鸟语林——云麓宫——观光长廊——雷达站——下山滑道,到东大门  相似文献   
3.
麓山寺被称为湖南第一寺。关于麓山寺的创立时间,从唐李邕作《麓山寺碑》至今,人们都认为麓山寺是由法崇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在山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法崇是东晋末、刘宋初的僧人,他不可能于西晋初年入湘建麓山寺,他入湘建寺也只能是在晋宋之交时。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丧葬习俗。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瑶麓瑶族乡的青瑶人,至今仍然使用着岩洞葬的丧葬习俗。每当族里有人去世,他们就将亡灵入殓待天黑后抬到岩洞中完成“埋葬”,有时还会举行隆重的砍牛仪式。本文试图以瑶麓青瑶人的丧葬习俗为线索分析青瑶人灵魂不朽的世界观及崇尚原始平均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罗锡冬 《船山学刊》1991,(1):197-200
王船山学风严谨、求实,开一代士林新风,试举二、三方面说明之。 1.著书立说,深思熟虑。 王船山学术思想丰富,但他著书立说的方式比较特别。  相似文献   
6.
《麓堂诗话》是李东阳诗歌理论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初由辽东籍弟子王铎于正德四五年间在扬州刊行,通过《诗话》与李氏其他文字间的呼应关系,可尝试勾画出李东阳诗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外,传世《麓堂诗话》存在若干缺误,今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知不足斋丛书》本《诗话》为底本,对勘其他版本,结合各方面资料,共做出25处补正。  相似文献   
7.
关于麓山寺建寺年代,一说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二说建于南朝宋泰始四年(468)。结合《宋书》和《名僧传》对《高僧传.竺法崇传》进行考辨,竺法崇生活在四世纪,不会晚至南朝宋,竺法崇并非《宋书》中的释法崇。参照《名僧传抄》目次,《竺法崇传》其余材料均可采信,详稽考之,竺法崇游湘洲建麓山寺在四世纪初(307 328年间)。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诗歌理论研究中,对明初著名诗论家李东阳的研究过去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生于北京,逝世后葬于北京。弘治、正德年问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文正”,故世称“李文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后期至正德初期文坛的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也是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湘籍文学家。  相似文献   
9.
唐代以来,常熟虞山破山寺作为弘扬佛教的场所同时,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集中的地方。到寺院游历成为习俗后,这也提供了儒(文人)、释(僧人)交流的机会。文人们在这里得到佛教文化熏陶的同时,亦创作出充满佛教禅意的诗歌,提高了寺院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0.
榼山大云寺从北朝至民国历经千年风霜,抗战时不幸被日军炸毁。清初沁水人张鋡编纂的《榼山寺志》,记载了大云寺历代僧人事迹、寺院兴建历史、士僧交游的题匾诗文以及寺院的自然文化景观。通过寺志,可见大云寺创于北魏,唐代获敕,历宋金元,至明清时,在寺内僧人与本地士绅的合力下,寺院臻于极盛的历史。考察大云寺的变迁过程,可见明中叶至清前期是寺院发展至为关键的一段时期,其时大云寺俨然成为沁水县内的佛教中心,官员、士绅、僧人交游频繁,《榼山寺志》亦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