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州是旅游资源大州,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在倡导发展旅游经济的时代,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旅游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文章盘点了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布局,分析了当前旅游经济的制约因素,并围绕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强化乡村体验、重视循环经济、打造高端旅游、发挥"非遗"价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促进黔东南旅游产品特色化发展阐述了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我国乡镇公务员的角色转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乡镇公务员角色的转变在东部发达地区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西部尤其是在贵州这种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仍然非常缓慢.为进一步了解落后地区乡镇公务员角色转变的现状,掌握乡镇公务员角色转变对落后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从江县加榜乡的公务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展开综合分析,希望籍此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国家乡镇公务员角色转变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东中部人口和企事业西迁的推动下,城市发展一改过去封闭、落后状态,在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城市现代性不断增强,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形成了抗战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但受政治、地理、民族、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与黔中等区域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21-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贵州大学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共同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贵州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凯里举行.  相似文献   
5.
麻塘革家寨位于贵州凯里市城北的龙场镇境内,在虎庄、洛榜公路的东侧距凯里市区21公里处,距离龙场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四面环山,寨前为平阔的田坝,这里生活着独特的革(亻革,音gě,字库中无)家人。革家人居住在清水江沿岸,人口不足两万,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黄平、凯里、关岭地区。革家寨有着不算狭窄却弯曲的村路,道路的两旁并不单调,交替出现着水塘、树林、梯田和不知名的花草。从村口大约走上10多分钟,就能把整个寨子尽收眼底,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6.
《晚晴》2020,(4):93-93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黔东南州广大离退休干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州委决策部署,积极助力战"疫",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黎从榕地区侗族情歌音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多种形式举例分析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并指出侗族大歌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应促进侗族大歌音乐从田野走向社会,进一步提高音乐文化的研究层次,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黔东南地区,中共通过各级组织发动群众重组基层政权,废除了封建的保甲制度,打破了农村传统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和乡村秩序,实现了社会系统各个层面的政治整合,这种上下相通、城乡联系的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9.
《贵州统计》2009,(3):26-27
4月21日,来自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以及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黔东南州凯里市统计局的12个充满朝气的“80后”青年乘上了开往赤水的中巴车。这12个青年都是国家统计局2009年度赴贵州基层锻炼的人员。  相似文献   
10.
唐晓梅  杨戴云 《民族学刊》2018,9(3):25-30, 104-105
随着乡村“过疏化”蔓延,我国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失。为应对这一危机,2012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工程。黔东南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虽然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已成共识,但在实现路径上地方政府与村民仍存分歧。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尊重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二要尊重传统村落生成规律;三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四要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五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六要挖掘传统村落的典型性。同时,应积极落实国家项目;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传统村落日常管理;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发展“农文旅”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