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45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62篇
丛书文集   460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1898篇
社会学   224篇
统计学   4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n this article, we attempt to extend and nuance the debat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trategy, appropri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We present the case of four generations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covering the period 1980–2015), and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o-evolution of strategic I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roughout this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ical relationships were governed with different and shifting degrees of formality. Simultaneously, firms differentiated technology accessibility across actors and technologies to benefit from openness and appropriation of innovation.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scussion of competitiveness and appropriability needs to be expanded from the focal appropriability regime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 to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it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actor relations, with dispersed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ssets and technologies. Consequently, the shaping of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ppropriability regimes is central when strategizing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This hold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pen innova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s, platforms, and coopetition.  相似文献   
2.
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学生、教师当人看,教学为人存在,使人成为人。传统学徒制技艺传承过程蕴涵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包括:学徒入学的自愿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过程的默会性、有合乎时代的文化传承、教学与生活合一、注重自主创新和发展。这些方面在西方现代学徒制中也有较为清晰的体现。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现人道精神的着力点还包括加强对“师傅”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职业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3.
弘扬自然辩证法传统 建设科学技术学学科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了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间的广义理论和狭义理解、分歧和共性,探讨了终将从广义上延拓成科学技术学一级学科,从狭义上形成二级学科群的合理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坚定自然辩证法原理作为科学技术学基础理论及学科建设指南的必然性,建议扩大<自然辩证法研究>副标题的内涵,将目前冗长的副标题改变成简洁的"关于科学技术学的理论性杂志".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教育理念的陈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变革教育理念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论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转变教育理念的初步设想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大都市圈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整体上对三大都市圈的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三大都市圈应在不断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本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下的教育评价:趋势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结合国内外正在进行的评价实践,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新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出主客体之间渗透的互动过程;在评价目标上强调鉴别性与导向性并重;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质性与量化之间融合的多元化走向;在评价途径上突出目标性和过程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几年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介绍现代管理技术在招生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分析了现代管理技术在招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发展的不平衡与障碍,并就进一步完善现代技术在招生管理工作中的功用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民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本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人民是国家主人、向人民负责、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兔肉干制品(肉干、肉松、内脯)的加工工艺、配方试验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加工兔肉干、肉松,肉脯方便、保健食品的可行性,为兔肉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教育投资不足的原因及制定教育投资政策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出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投资制度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