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伯纳在剧本《芭芭拉少校》与《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社会观。他憎恨贫穷,认为贫穷是罪恶之源,而社会是贫穷之根。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金钱是万能的。他痛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并认为英国在战争中同样也是非正义的。在访问苏联之后,他赞同暴力革命改造社会。他认为英国政府低能且无道德原则,资本家寡廉鲜耻,惟利是图。该文探索了萧伯纳的社会现在以上二部剧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库恩和科恩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科学革命理论。这两种理论在研究目的、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及语境因素分析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研究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如“改宗”现象、教科书的历史地位、科学家心理因素的分析等。两者都表现出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都带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将文学文本置于与其它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文章以互文理论为基点,发掘萧伯纳戏剧作品的标题与《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以及他人剧作等前文本之间的互文关联。互文视角下萧伯纳戏剧作品的标题具有作为行文主线、揭示中心思想、重塑经典人物以及渲染作品气氛等作用,所以说萧伯纳不愧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5.
隋丹.卡廷、伯纳德和托尔斯泰-杜兰使团是20世纪30年代至抗日战争后期陆续进藏的三批美国人,他们增进了美国对于西藏的了解。尤其是托尔斯泰-杜兰使团的西藏之行,首开美国政府派遣官方使团进藏与西藏当局建立直接联系、插手中国“西藏问题”之先例,对于此后美国政府对中国西藏政策的形成和确立发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seeks to discover whether the known inaccuracy of informant recall about their communication behavior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experimentally varying the time period over which recall takes place. The experiment took advantage of a new communications medium (computer conferencing) which enabled us to monitor automatically all the interactions involving a subse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he experiment itself was administered entirely by the computer, which interviewed informants and recorded their responses. Variations in time period failed to account for much of the inaccuracy, which continues, as in previous experiments at an unacceptably high level. One positive finding did emerge: although the informants did not know with whom they communicated, the informants en masse seemed to know certain broad facts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 All other findings were negative. For example, it is impossible to predict the people an informant claimed to communicate with but did not;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predict who the five people are that an informant forgot to mention that she or he had communication with. Thus, despite their presumed good intentions, our findings here confirm what we have learned from six previous experiments: What people say about their communications bears no resemblance to their behavior. This suggests that other forms of data gathering, based on questions which require that informants recall their behavior, may well be suspect.  相似文献   
7.
"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是犹太民族恒定的文化母题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对这一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移位运用和艺术阐释。从犹太文化角度上说,承载马拉默德犹太观的小店是主人公的精神家园:莫里斯的精神隔都(Ghetto)①和弗兰克的迦南圣地。同时,弗兰克的追寻之旅体现了马拉默德在犹太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他对全人类追寻精神家园这一主题颇富见地的哲学思考则表明其文学创作主旨衔接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犹太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下半叶,圣经汉语翻译呈现出从深文言到白话文之间的过渡,产生了介乎深文言到白话文之间的浅文言圣经译本。汉语浅文言圣经共四种译本:杨格非译本、包约翰/白汉理译本、和合浅文言译本、施约瑟译本。其中,杨格非译本、包约翰/白汉理译本、和合浅文言译本都只翻译出版了新约全书或部分旧约书卷,只有施约瑟译本是唯一的浅文言圣经全书译本。相较之前的深文言译本和之后发展至今的白话译本,浅文言译本可称为圣经汉译史上的重要过渡,其译本种类、数量和影响力都有限,只出版过汉字一种文字形式的译本。此时段的晚清传教士群体处于盼望各基督教差会能共同接受和认同一部圣经译本的心态中,较为忽略浅文言圣经译本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道德评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道德理性主义的盛行往往使得道德评价的复杂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伯纳德·威廉斯提出的内在理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特别针对道德评价,对道德理性主义提出了一个重要挑战。面对对威廉斯的内在理由概念的某些重要批评,需要澄清和捍卫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它对于我们理解伦理生活的本质的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10.
伯纳德·巴伯认为,马克思只承认“经济因素”对科学进步产生作用,因而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学要进行“修正和纯化”。大量事实证明,这是巴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肆意歪曲和篡改,其用意是试图通过对唯物史观的否认,从而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