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西北人口》2009,30(4):89-92
本文基于2006-2007年江苏省“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调查”调查数据,对江苏省独生子女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理想子女性别蛄构和生育第一孩的理想年龄进行了定量描述扣二分类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组的减小,独生子女理想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其中理想子女数为一孩的比例逐渐增加而理想子女数为二弦的比例逐渐减少,理想子女数为三孩及以上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对理想子女性别无所谓的比例逐渐增加。理想子女性别为一男一女的比例逐渐减少,理想子女性别为一个女孩的比例高于理想性别为一个男孩的比例;生育第一弦的理想年龄在逐渐增加。受教育水平和生育经历等因素对独生子女理想子女数为二胎以及对生育的子女有明确性别期待具有显著影响。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没有因为她们是独生子女而具有单一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因人而异。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考虑她们的意愿和行为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应当把她们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来对待。  相似文献   
2.
马天芳 《西北人口》2008,29(2):124-128
本文主要以湖北长阳县龙池村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刻解析生育文化发生变迁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运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家庭内部文化传承的内容、方式和方向的变化.从而揭示经济社会变迁和改革是促进传统生育文化逐渐走向现代生育文化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刘米娜 《西北人口》2010,31(1):71-74
本文利用2004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分析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类型及月均收入水平对其意愿生育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社会因素如城乡、所在省份亦对意愿生育数有影响;但家庭因素,被调查者有无兄弟姐妹对其意愿生育数影响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中美两国育龄妇女生育双胞胎率的差异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指出一卵双胎率和二卵双胎率大小.不但与妇女妊娠年龄有关,而且与遗传有关.  相似文献   
5.
杨晓军  陈浩 《南方人口》2007,22(3):26-30
通过孩次递进比计算方法的比较选择,本文运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分别计算中国2000年育龄妇女的各年龄别孩次递进比、城乡孩次递进比、区域孩次递进比,揭示中国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6.
与生育政策相比,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因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对当前达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和实现长远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根本意义。我国人口理论研究属于人类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对人类在生物圈活动过程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掌握。我们应使其对我国生育文化的建设起指导作用,即让其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婚姻生育行为和其他生产及生活行为都与建立与生物圈互利而持久的关系有关,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宏 《南方人口》2007,22(3):5-10
本文利用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2004年10月进行的题为"广东省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生育目的对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生育成本与收入比视角,对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成本进行分析。指出: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发展,使城乡生育成本出现趋同;与市民相比,农民生育成本相对较低,但收入更低,结果是农民的生育支出与收入的比值更高。因此,仅从生育绝对成本出发,得出农民因生育成本低而倾向于多生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This exploratory study used Bronfenbrenner's (1979) multi-systemic framework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predicting scores on the McMaster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 with a sample of low SES and culturally diverse (White non-Hispanic, African-American, and Hispanic) teenagers attending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gnancy prevention programs. Factors studied at the individual (micro) level involved the adolescent's pregnancy status; at the level of the immediate social environment (meso), family structure was assessed, and SES and race were studied as broader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s (macro). Overall, scores on the FAD were high, indicating unhealthy functioning according to teen self-reports. Support was indicated for the Bronfenbrenner model with all three systems levels exerting an influence on family functioning. Adolescents who had grown up in homes without their parents seemed most at risk for perceptions of poor family functioning although raci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verall, minority teens rated their families as higher functioning.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as a teenager also appeared to put a strain on family functioning. Implications for service deliver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