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89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322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作为信息搜寻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有利于缓解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稳定企业出口预期,保障出口企业的持续生存。本文首先基于Fernandes 和 Tang(2014)的研究框架将互联网深化程度和出口集聚同时纳入到异质性贸易企业模型,在剥离出口集聚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基础上,从理论视角揭示了互联网深化程度提高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特别是出口持续生存的内在机理与方向。研究发现,不同于出口集聚会同时影响企业的需求冲击和成本冲击,互联网深化带来的信息溢出效应会通过贝叶斯法则(Bayesian Rule)使得企业修正其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提高其对目的国市场成本冲击的估计精度,从而在互联网深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临界生产率较低,有利于其出口参与度和出口稳定性的提高。然而互联网深化程度提高不影响企业在目的国市场产品出口的集约边际。本文使用2000-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企业-目的国-产品层面实证检验了本文的理论命题。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降低信息不确定性的微观机制,以推动外贸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1949年至1976年的当代诗歌集体化写作阶段,颂歌建构起了自身独特的传播消费方式和文本形式.工农兵群众作为意识形态的中介,介入并主导着诗歌的生产、传播、阅读和批评等各个话语实践环节,内在地规约了民歌形式的制度化进程.工农兵诗歌及其民歌形式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创新现代文化体制和追求现代文化的民族化发展道路这两个向度的战略考量,同时也为当前诗歌重建中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学习智障对我国企业竞争力弱化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运用反馈机制原理 ,对企业竞争优势弱化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 ,提出学习智障对企业竞争力的雪崩效应模型和组织学习力的滚雪球效应模型 ,以探索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ERP系统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运用信息技术,包含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软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规范化,合理化管理,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面对加入WTO,引入ERP管理系统成为中国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大势所趋。而ERP的导入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所以,对于一个即将导入或正在导入ERP的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ERP系统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ERP系统的定量评价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对ERP系统进行评价,为ERP系统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创造性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新教材的精神,课程组制定了“共性中创个性”的教学战略,在坚持共性、弘扬共性的基础上创造个性化教学特色,创造出了“坚持集体备课,鼓励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虚拟产业群的运作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虚拟产业群是一种松散的企业网络组织,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虚拟企业构建与运作的基础平台。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虚拟产业群运作的目标、创建过程、组织结构形式、运作过程主要活动及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虚拟产业群运作管理的基本模式。同时,为充分理解这一模式,文后给出了两个实际案例。最后,总结了虚拟产业群运作对虚拟企业的基础作用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贫困视域下乡村转型的困厄与重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 这使得新穷人现象日渐凸显,并成为影响甚至主导整个社会转型的核心线索。 作为新穷人的典型表现,乡村新贫困既包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村民难以获得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的社会公认生活水准而引发的结构性贫困,也包括由消费欲望激发的社会心理性贫困。 由此,乡村消费转型表现为如下困境:私人消费中,个体消费认同在地和脱嵌的困境以及家庭消费规范物质化和人伦的两难;集体消费中,消费品“上移冶和“下乡冶的悖论。 为应对这些困境,必须从消费角度,破解“新穷困冶的结构性和文化困境,实行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  相似文献   
8.
既有关于贫困治理的研究或从某一视角出发,或是针对一般性的贫困问题。 通过对典型的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实地调研,文章认为深度贫困不同于一般性贫困,是个体贫困与社区贫困交织、外在贫困和内在贫困扭结的多维贫困综合体,构建了深度贫困治理的四维图式,分析了深度贫困在两个维度上四种具体表现类型,指出治理深度贫困的有效策略是在整合型贫困治理框架之下发展集体合作经营。  相似文献   
9.
社会企业的组织形态与现行法律体系格格不入,产品受到公众质疑,定位受限于一线城市,导致在法规合法性、道德合法性与认知合法性等方面面临难题,并进而影响社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鉴于此,唯有通过主动地适应或选择、改变或创造环境才能化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orporate collective a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e-industrial Low Countries. It focuses on a micro-historic case study: the textile industry of the village of Nieuwkerke in the county of Flanders. This rural cloth centre witnessed an exceptional industrial expansion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 Following the recent proposition by Bas van Bavel that market economies follow a fixed pattern of development, the chronology of the evolution of Nieuwkerke’s cloth industry can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ree phas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first phase of development (1358–c.1500) was characterized by limited success because of pressure from the city of Ypres. The second phase (c.1500–c.1550) was marked by an industrial boom, predicated upon successful corporate collective action intertwined with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equality among the village’s cloth entrepreneurs. The third and final phase (from c.1550) was one of stagnation and decline, caused by the breaking down of the collective and concomitant social polarization. The case study thereby closely conforms to van Bavel’s theory about market cycles. Ye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cline and social polarization should in this case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inequality, rather than increasingly unequal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