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81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在理论基础、语言环境和情感因素三个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本文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国外语学习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法.希望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最佳方案,从而真正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交际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本文选取《新编大学英语》的一篇文章,结合课堂教学事例,叙述了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措施。重点剖析了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英语教学应强调使学生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 ,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 ,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中国英语教材中"建议"对话是否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会话习惯。研究发现,教材对话中"建议"的三种答复类型的比例和英语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教材对话中"延缓答复"方式和本族语者不同;教材对话没能像本族语者那样采取"相互肯定"和"转换话题"等方式退出建议;教材中几乎没有任何(元)语用信息。在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材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海南黎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些特点经研究发现与他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有关。了解黎族的社会文化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有助于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6.
EFL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情感以及情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归纳总结了前人对于情感教学的相关论述。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和EFL的特点,提出了在高校EFL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外语系大学英语选修课教研室于2003年秋季学期在306名本科生中做了一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试图从选课目的、课程总体收获、具体学习收获、学习需求和存在问题等方面了解学生对英语提高阶段选修课的反馈意见。文章将对调查数据所展示的重要信息进行概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在课程设置改革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特定语料库中语料的检索和处理,对比分析了英语写作中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对于单词very在使用上的区别,以及不同程度学习者之间对该词使用上的区别,并探讨了导致以上区别的可能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very一词,中国学习者存在超用、回避和误用现象。这些现象归因于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所发生的语言负迁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性别、专业和年级等角度调查英语学习风格,旨在了解目的语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特点。研究发现:与中国外语教育背景相比,英式教育体制下中国EFL大学生表现出更明显、更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偏好倾向;大部分学生偏爱动手操作型、体验型和视觉型学习风格;男生和女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风格偏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a more systematic and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cultural dimension with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with the concept of culture taking on an affectively related and process‐oriented meaning. To this end, it suggests an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decenter from cultural norms and behavior that previously have been taken for granted, within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of learning. The study from which the article is drawn was conducted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an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during the three final years of basic education within the Swedish‐medium educational system in Finland.

Artikeln förespråkar ett mer systematiskt och integrerat förhållningssätt till den kulturella dimensionen i engelskklassrummet i dagens globaliserade värld, där kulturbegreppet ges en affektiv och processorienterad innebörd. För detta ändamål föreslås hur förmågan att distansera sig från kulturella normer och beteenden som tidigare tagits för givna kunde utvecklas inom ramen för en socio‐konstruktivistisk syn på lärande. Till grund för artikeln ligger ett treårigt aktionsforskningsprojekt i ett engelskklassrum från åk 7 till 9 i den svenskspråkiga grundskolan i Fin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