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她通过笔下的背景、人物等,形象地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等核心思想,并以小说中的多重人物关系,艺术地阐释了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下人与人之间的"他人"与"地狱"的关系.存在主义哲学为耶利内克的社会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她作品中浓郁的阴暗色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是一部关于女性思想和生存状况的戏剧集。作者将童话中虚构的女性和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女性复活,让她们在文本里以独白或对白的方式,深入剖析女性潜意识的思想状况,探讨一系列有关爱情、真理、永恒、死亡等哲理问题,展现了现代女性目前所处的矛盾和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重视人身体外观的现代社会中,女性性的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女性的身体已经被完全性征化了。在耶利内克的小说中,女性性征化使女性成为男性欲望客体、自我监控主体和社会从属性别。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是唯一一种自行实践的社会性别压迫,它重申现有的性别结构,反对任何改变或者转变权力关系的努力。男权制社会正是通过对女性身体性征的强调而否定她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以及她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她心甘情愿地继续处在被压迫的从属地位上,放弃改变现有性别结构的一切努力。  相似文献   
4.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用冷冰冰的笔调和近似病态的语言给人一种另类的审美情绪,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奇谲色彩。为此,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从形式层面上分析了其作品《贪婪》的魅力,以实践后结构理论同美学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之途径。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已有六年,她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经历了大起大落,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意识形态、诗学观和文化观的差异对她创作中的主题、语言实验、心理分析等无力面对、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6.
在《娜拉离开丈夫以后》中,娜拉的语言因语境和谈话对象的阶级地位与性别的不同,而在话题选择、句式使用、语气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反映出娜拉在现实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和两性格局中的真实处境。语言成为阶级斗争和性别冲突的舞台以及权力争夺的战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