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学好日语 ,除了掌握其语法知识和必要的词汇量 ,并训练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外 ,还应该了解日本人的语言特性。日语与其他语言相比 ,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朦胧风格。本文列举了日语的几种朦胧表现 ,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在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证据理论上,将鉴定人视为证据方法存在不妥之处。鉴定本质上是法官在鉴定人之辅助下,以被鉴定之物为证据方法、原则上须依当事人申请而启动的证据调查之职权行为。鉴定结论为证据资料。我国学界对司法鉴定之性质的界定有欠准确,因而导致民事司法鉴定外延泛化、混同鉴定之独立性与中立性、对鉴定结论之性质认识错误以及忽视鉴定实施过程中对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保障等缺陷。  相似文献   
3.
语内翻译是典籍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其对典籍歧义句的处理直接影响最终的翻译质量。在功能语境理论框架内,采用宏观功能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论语·学而篇》第8章“学则不固”的“固”字为例,对《论语》歧义句语内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可操作的翻译模式。研究发现在歧义句语内翻译过程中进行语境还原,有助消除词汇歧义;研究认为“学则不固”的“固”字应作“固陋”解译。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主张认知概念等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的体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也即奉行认知的体验观;同时还认为认知是双向的,包括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人们心智中储存的百科知识的参与使此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三字习语"进行分析,揭示其语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以期为新的认知体验观的提出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机制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背景知识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因此存在翻译补偿的客观必要性。译者应以对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的认知状况作预测分析为基础,坚持相关补偿原则和一致补偿原则,对译文实施适度补偿,以有助于目标读者实现所期待的对译文的认知解读。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应用翻译补偿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结构性补偿完成较好,文体修辞补偿一般,而由于受到百科知识面限制,概念性补偿做得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对接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比较语言学将人类语言分为29个语系,印欧语系是其中影响最大、分布最广的语系之一。印欧语系包括10个语族,50多种语言。印欧语系以北欧为中心向欧洲大陆东、西两端延伸,在南亚次大陆及非洲南端等地区也有分布。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印欧语系的祖先可能是库尔干人、盖尔·凯尔特人、亚利安人或土耳其人。印欧语系的辅音系统的发音方式主要有爆破音、鼻音、延续音和半辅音,其发音部位主要有唇、齿、硬腭和软腭。  相似文献   
8.
词类问题在俄语语法中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被称之为语法学中的"永恒问题".学者们对词类的看法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俄语词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ForensicLinguistic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语言学家、律师,公安、检察和法院等部门越来越大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它的初探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在前言部分,作者对该学科的中文译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明确了法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这门学科兴起的背景。第二部分讨论了该学科的应用范围及主要研究方法,着重对声音辨认和作者鉴别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Evaluation of trace evidence in the form of multivariate da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The evaluation of measurement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vidence found at a crime scene and on a susp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nsic science. Five methods of assessment for the value of the evidence for multivariate data are described. Two are based on significance tests and three on the evaluation of likelihood ratios. The likelihood ratio which compares the probability of the measurements on the evidence assuming a common source for the crime scene and suspect evidence with the probability of the measurements on the evidence assuming different sources for the crime scene and suspect evidence is a well-documented measure of the value of the evidence. One of the likelihood ratio approaches transforms the data to a univariate projection based on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The other two versions of the likelihood ratio for multivariate data account for correlation among the variables and for two levels of variation: that between sources and that within sources. One version assumes that between-source variability is modelled by a multivariate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other version models the variability with a multivariate kernel density estimate. Results are compared from the analysis of measurements on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gl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