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6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经常赞赏德国人自觉深刻的历史反思,却很少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其思路和方法。战后德语文学不啻为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最佳领域,而作为实践这一文学反思使命的最杰出的代表,德国战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格拉斯则提供了用心研读这个反思经验的重要文本。他们或平白而沉重,或辛辣而穿透的笔触,将权力、人性以及传统文化的扭曲纠合发人深省地揭示出来,推动了劫难后德国批判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翻开《野草》,全篇色彩瑰丽奇幻,红色、白色、黑色、青色……构成了《野草》艺术世界中独特的色彩意象体系.鲁迅笔下象征性色彩形象的选择和色彩意境的营造,不仅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自然与社会的风貌,而且传达出作者在这一时期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绛珠草·人参·林黛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4,24(1):53-55
关于林黛玉的胎生物绛珠草,经精审地考证,隐指长白山名贵植物人参。绛珠是人参结籽时的形象。曹公借人参怕风吹雨打日晒,与绛珠草、林黛玉体貌相似这一特征,喻当时大清怯弱不堪的国体。宝黛不是封建"叛逆者"形象,而是满族童贞时期少男少女形象。红学研究对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应予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这样的战士"是文化批判的战士而不是政治斗争的战士。"无物之物"是指的以封建礼教为基础的强大的封建专制文化。"无物之阵"是由被封建礼教文化浸润入骨的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无物"则没有象征意义。《死火》是以意象象征的诗意化方法表现的作者的一场激情与理智的对话,描绘了作者从充满热烈的改造社会的青春激情到陷入苦闷和再次燃起激情重新投入战斗的一段特殊的思想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狗年月》是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之一部,这部作品与其他两部相比,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本文集中于分析小说中的"代现象",并以此为基点讨论德意志保守主义传统与纳粹统治的关系,揭示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隔膜与争执,进而讨论如何承担历史责任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草原植被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生物状况以及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格拉斯的《剥洋葱》几乎成了世界的文化事件,其意义却绝非只是简单的"爆料",而是体现了格拉斯一以贯之的立场:作为"针对流逝的时间写作"的公民,以真正启蒙的精神再三撕开伤口,不断反思往昔。本文分析这部自传体写作,从记忆与回忆、诗与真、主我与客我、个体记忆与文化记忆、现代与后现代等张力关系的角度,探讨格拉斯有关"记忆工作"的观点及其百折不挠的拒绝"忘川"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野草》别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草>英文译本序》仅解释八篇针对现实的散文诗之写作背景和寓意,而回避了与当时现实无直接关联的另一半内容。由《野草·题辞》可知,这另一半重点是作者忏悔其"过去的生命"。"过去的生命"之必须忏悔,不仅因它是期以"乔木"而终得"野草"的"失败",而且因为作者通过对失败的长期反思,悟出那其实是一种"罪过"。于是,现在之"我"在继续挑战现实的同时又不断为过去之"我"所纠缠,由此深切地忏悔其早期"立人"(即立人之"心")主张。但这种反思也无结果,于是《野草》实际的精神主体("游魂")破裂为三,一归于曾经轻视的身体,强调一切都须亲身承受,"心"之所思须与肉身体验相合;一变为天地间虚妄的"求乞者";一化为渴望融入客观强力的战士。如此复杂的精神架构遂使《野草》既显示为一个战士的挑战,也显示为一个失败者的求乞与忏悔。但最后仍然"争天拒俗"并"指归在行动",故无论其反思、忏悔与求乞,都未能彻底。  相似文献   
10.
张辛仪 《兰州学刊》2011,(12):210-212
怪诞既是君特·格拉斯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也令其晦涩难懂。文章以格拉斯的几部代表作为例,对格拉斯小说中怪诞的体现形式进行分析梳理,并对其作用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以探寻格拉斯的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