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饮中八仙"的演化与李白为"翰林供奉"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索现存资料,知盛唐"饮中八仙"有两说:一无裴周南,一有裴周南,迄今仍没有为大家认同的解释。实际上,"饮中八仙"本来就不很固定,是盛唐俗传的结果,而人们乐道的长安会饮是不太可能的,李白开元、天宝间两入长安的史实也为"饮中八仙"的演化增一佐证。同时,"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分野于开元二十六年,及此年前后李白仍在长安为"翰林供奉"的史实表明:开元间李白确实到过长安,寓居时间在十年左右。准此,李白这段时间的作品就需要重新编年、重新研究,《新唐书.李白传》也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2.
宋英宗、宋神宗朝任用翰林学士共36人。熙宁、元丰人才之盛,堪比庆历、嘉祜。王安石文章节操都堪称“真翰林学士”,他对翰苑制度之变革,翰苑词臣之任用,翰林学士之政治职能,都给予直接有力的干预和推动。熙丰时期不同政治力量间的角力与学术思想的交锋也导致文学群体的分化,在王安石及其新党把持熙丰政坛、文坛话语权的情势下,旧党翰林学士陆续被贬退,“乌台诗案”毒化了自由活泼的文学生态。由于文学的政治化、边缘化以及政治家和文学家身份的分裂,使熙丰时期以王安石为中心的汴京诗坛并没有成为诗歌创作和传播的中心,熙丰诗坛呈京城与地方独立分散形态。元丰年间,新党学士王硅、蔡确、章悖、王安礼、张璨、安焘、李清臣等人围绕王维山水画的一组题画作品,为探究新党学士群体复杂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中晚唐时翰林学士院中设置的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进行考论,认为其与翰林学士共同构成唐时高层文士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职能,很值得从历史一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大和五年(831)宋申锡事件前后的大和年间的翰林学士有着不同的群体特点,而在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前后的大和年间和开成年间的翰林学士的群体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宦官专权背景下,唐文宗朝翰林学士进行了不同的政治抉择,同时,产生了复杂的心境.唐文宗朝掌握政治权力的还是宰相和宦官,翰林学士虽为唐文宗的近侍之臣,却还是要以朝臣尤其是宰相的身份才能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翰林学士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 ,掌重要诏令的起草并参内议。这一重要职官历经玄、肃、代宗三朝发展 ,至德、宪宗时 ,因集中皇权和动荡的局势的需要以及朝中权势斗争的影响 ,翰林学士的职权得到显著发展 ,导致其政治影响在唐后期日渐提高  相似文献   
6.
张升 《河北学刊》2004,24(4):201-205
《永乐大典》在明代隆庆元年 (15 6 7年 )抄录完成、分为正副本后 ,正本下落不明 ,副本原储于皇史 ,清初移至翰林院。到庚子事变前 ,主要缘于国人监守自盗之故 ,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只剩下了八百余册。 190 0年 6月 2 3日 ,翰林院遭到围攻使馆的国人的焚烧 ,其所藏《永乐大典》一部分被英国使馆移出 ,一部分被使馆区内之人盗掠 ,另一部分被焚毁或弃置。 190 1年 6月 11日 ,英国使馆交回了《永乐大典》330册。这些交回的《永乐大典》 ,后来又被那些监守自盗者瓜分 ,以致 1912年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 ,只剩下了 6 4册。翰林院被焚时所直接焚毁的《永乐大典》 ,并没有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多。我们有理由对找到更多的《永乐大典》残卷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7.
唐代德宪两朝承安史乱后之政局,在宰相淡出中枢决策系统、差遣使职进一步侵蚀国家行政机构、宦官专权以及藩镇跋扈的政治环境下,皇权出于对中枢决策的集中的要求,提高了翰林学士草诏出令、参决大政的职权,使其跻身于中枢决策,成为辅助君主居于禁中集权决策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8.
唐初,翰林院的前身"别院"即已出现.唐玄宗即位,正式建立翰林院,翰林院待诏各以艺能供奉君主.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在翰林院内置学士院,翰林学士专掌机务枢密.从此,翰林学士政治地位日益崇显,学士院亦逐步走向内阁化.  相似文献   
9.
田恩铭 《唐都学刊》2007,23(5):7-10
"龙虎榜"事件之前的陆贽经历了一个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事件之后又经历了一个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陆贽以其文才被擢用,因精于吏治而得宠,而他的失宠则缘于他的儒者精神。唐德宗与陆贽在经历了丧乱之后,都发生了心态上的变化。由翰林学士到当朝宰相,政治身份的变化使得君臣关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龙虎榜"事件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目前大学生公民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大学生公民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认为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道德风尚,重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逐步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是治理大学生公民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