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Hester Prynne and Tess Durbeyfield were two eminent female figures in the world by Thomas Hardy and Nathaniel Hawthone.Although the two female leading characters were in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their tragic experiences were almost the same.However,they were separated in the end.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y involved in,we would try to explore the origins of their similarity and ending by this article with the aim of alerting the world.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霍桑在《红字》谴责了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待遇的现象,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A的象征,无论是从白兰的言行举止中对它的新解,还是评论家联系这本小说和霍桑本人的关系对它的新解,红A字都有着与“通奸”(Adultery)截然不同的解释。本文从A字代表白兰情人的(Anhur)名字的首字母这一点出发,分析了白兰一生中关于此事的经历,从来到美洲离开美洲再返回美洲,在这一过程中她追寻美国自由之梦、人性的解放和精神家园的回归,这个过程也就是她生命意义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抗争--评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性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塑造了一位倍受侮辱而又充满反抗精神的坚强女性———海丝特.白兰。本文旨在探讨海丝特的坚强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并对她的勇于反抗、追求自我意识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相似文献   
5.
霍桑《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 .白兰渴望并苦苦追求的个性解放 ,正是作者霍桑所要表达的浪漫主义思想 ,即人生而具有平等、自由和爱的权利。本文通过分析海丝特追求个性解放的矛盾心理揭示了霍桑清教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6.
The Scarlet Letter written by Nathaniel Hawthorne is a great book. Through feminist criticism we can get how The Scarlet Letter may be read as dramatizing Hester Prynne's spiritual and physical struggle to survive as an individual in a society whose values authorize the privileged power of men.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美国曾进行过一系列对国家身份、价值和命运的探索。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世家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也加入了对价值观和命运的讨论。在其著名的小说《红字》中,他为主人公海丝特违背当时宗教和社会法律的"罪过"进行正名,同时积极地倡导自然法则高于上帝之法的启蒙思想,并通过对海丝特命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封建政权与教权的激烈抨击,以及对美国人权主义人文理念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8.
周庆贺 《南都学坛》2001,21(4):65-67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探讨人性与宗教、道德习俗关系的作品,它讴歌了个性解放之于宗教的狭隘意识及道德习俗偏见的胜利,呼唤顺应人性正向追求的健康的宗教与道德体系的建立;同时,它也是一部反映妇女不幸的哀歌和女性追求解放的颂歌。这一切主要由海丝特·普瑞思反抗的人生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非常复杂而实用的,可以有效地指导个人的生存。清教思想来源于基督教,但却偏离了基督教的本质意义,转而走向世俗化的利益争斗。而产生于清教的海丝特,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在逆境中她忍辱负重、宽容忍让、默默生活、吃苦耐劳,完全是一副讲究仁义、礼节、宽恕等道德信条的逆来顺受的形象。于是,我们从一一个年轻英国女人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在潜意识里奉行着儒家经典思想的、改变了自己厄运的海丝特,看到了一个袁了凡式的人物,因为这种人生哲学是人们在恶劣环境下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霍桑与海丝特在追求和境遇上的种种相似之处的考察,论证了霍桑在《红字》中所表达的一名艺术家的苦涩和孤独。由于这种孤独感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社会大众对艺术和自由思想的漠视有关,霍桑只能将它隐藏在“面纱”之后加以传达,以免使作品遭受读者的冷遇,同时他又精心设置了铺垫,帮助真正能读懂自己的读者去认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