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7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28篇
人口学   94篇
丛书文集   972篇
理论方法论   339篇
综合类   4200篇
社会学   35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41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articipant retention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Challenges in re-locating and retaining participants over the long term are major issues for researchers working with young people who face adversity and experience frequent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of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and their transition into adulthood. Rather than the more conventional schedule-based approach to locating and re-interviewing young people, a relational process,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was used to facilitate young people's involvement in the study. Embedded in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is recognition of the diverse and fluctuating circumstances that shape young people's availability for interviews. Several case examples are considered which amplify the way tha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allowed the research to navigate around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case examples highlight the value young people attached to being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n the ‘right time’ of wider relational tensions for young people and the need to negotiate researcher status as a different sort of adul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contributed to a high retention rate in the study generating a more representative sample and enhancing the subsequent data analysis b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ves of these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核心的四大依据,指出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创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看问题,适合于中国社会的理想制度模式应当是形式化、程序性、民主优先于自由、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以人为本的非人格化制度。这种制度的创新,需要我们设定正确的制度创新理念,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的规律性,完备制度创新的实施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大冲撞、大变革的背景下,隶书的创作与传统汉隶有了极大的区别。当今的书法家通过对传统隶书的大胆“扬弃”及对隶书以外其它各种载体书写形式的借鉴与揉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性,认清党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党群关系中的新情况,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探索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新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传统信仰 ,在大量的本主神话传说中 ,有一些与水有关的故事 ,反映了农耕经济对水的依赖及凝结于本主身上的原始崇拜的影子 ,还可以看到多种文化交流在这一特定领域里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的机智人物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智人物故事是民间故事中的特殊类型,是以一个机智人物为中心所形成的系列故事,有着不同于一般生活故事和民间笑话的审美特征。土家族机智人物故事有着流传空间相对稳定,主人公因地而异的特点,体现着平衡心理的重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把追求金钱、享乐、权力作为人生的目的 ,是错误的人生追求。利己主义是剥削阶级人生目的的核心。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由“为自己”到“为人民” ,这是人类历史上人生目的的革命变革。遵循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理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无产阶级人生目的作了精辟表述。通过学习和践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生目的的论述 ,必然会破除种种错误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9.
李觏所著《易论》十二篇,不仅标示出宋代易学义理之端绪,且反映出其坚持自身的学术个性及提倡以《周易》阐扬儒家学理的用心所在。李觏之易学重经世、重人事。他治《易》不徒托空言,将学《易》、解《易》及用《易》看成是一门观察人事兴衰,社会治乱的大学问,突出了《周易》作为经世之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觏与佛教     
李觏佛教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排佛的一面,也有容佛的一面。排佛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以经济建设、财富积累和社会秩序为内容的物质领域,一是儒家礼治伦理领域;容佛主要表现在对佛教某些教义、佛教教化功能的肯定。李觏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是颇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