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5篇
民族学   146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220篇
理论方法论   107篇
综合类   1311篇
社会学   120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erception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whether people engage in disease‐specific preventive behaviors. Having accurate beliefs about a given infectious disease has been found to b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ngaging in appropriate preventive behaviors during an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 while endorsing conspiracy beliefs can inhibit preventive behaviors. Despite their seemingly opposing natures, knowledge and conspiracy beliefs may share some of the sam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including a relationship with perceived risk and self‐efficacy (i.e., control). The 2015–2016 Zika epidemic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i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vides some exploratory tests of this topic derived from two studies with similar measures, but different primary outcomes: one study that included knowledge of Zika as a key outcome and one that included conspiracy beliefs about Zika as a key outcome. Both studies involved cross‐sectional data collection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same two periods of the Zika outbreak: one data collection prior to the first cases of local Zika transmi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ch–May 2016) and one just after the first cases of local transmission (July–August). Using ordinal logistic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of data from two time points in both studies, the authors show an increase in relationship strength between greater perceived risk and self‐efficacy with both increased knowledge and increased conspiracy beliefs after local Zika transmi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lthough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similar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may lead to Zika knowledge and conspiracy beliefs, there was a divergence in demographic 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间信仰不仅是客家人精神信仰层面的体现,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地区的开发历史以及后来的发展,是客家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展现.本文以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为基础,试对民间信仰与客家地区开发,以及客家族群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洛克论宗教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冲突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新近发现的文献表明,洛克早年是反对宗教宽容的。本文将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几次讨论放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指出洛克前后期虽然主张不同,但都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篇政府短论》中提出的"神法—人法—兄弟法—私人法"的法律结构,只是针对英国现实问题,在这一框架当中适当调整。无论他主张宗教宽容还是不宽容,目的都是为了清除天主教在英国政治中的势力,围绕圣公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他晚年与普洛斯特有过多次争论,但所涉及的并不是原则性的分歧。我们今天思考宗教冲突与宽容问题,应该看到洛克宗教宽容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乐教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乐教扎根于“亲亲”之情,具体体现为与“忧患意识”有别,而与“安”“乐”相协调一致的“怛”和“哀”“悲”之情。此情实质上是超越的天道内化为人的心性而落实下来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得以呈现的方式。儒者虽深知人生之哀、悲,但以乐入手,解悟和转化现实的人生与宇宙,是一大特色。如此,宗教情怀转化为现实的人生关怀,成为特有的礼乐文明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 ,冀东城乡的民间信仰出现了在传统与现代性间不可逆转的变化 ,呈现出神人合一、实用心态、多神崇拜、信仰式微等若干基本特征。冀东城乡在各个方面与华北诸省具有地理、文化等诸方面的密切关联 ,因此冀东城乡民间信仰上所表现出的变化与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变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党政干部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存在有复杂的原因,理想信念的破灭、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是滋生腐败的根本原因之一。预防和治理腐败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思想道德教育,这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略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独特的教与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及实现途径上,都必须考虑到技术层面的因素、学习者的特征、教与学模式的特点。为此,必须重点把握如下环节:确定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创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确立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与学模式,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伦理之来源、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伦理观进行了比较 ,分析二者伦理观之同异 ,从而阐扬了两教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情歌在<诗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情节形象地再现了古代社会隆重的祭高禖仪式,这一仪式与先民的生殖崇拜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人们自由、奔放的性爱意识,揭示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重视,而且寄托着远古民族浓重的宗教情结,从而使<诗经>具有了深厚的人类学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