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甘青藏区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甘南玛尼石刻和青海湟中敲铜工艺的田野考察,对两类民间工艺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背景、生产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并且对甘青藏区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史发展要义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约400年,为分裂割据时期,战乱促使人们思维活跃,无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皆出现了承上启下的新内涵。而其要义则为政治上的儒法结合和三省六部制,军事上的府兵制,经济上的均田制,文化上的永明新体诗和骈文的出现,所有这些对后世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之佳诗多产生于贬谪时期 ,其中描绘巴山楚水的部分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景物色彩明丽 ,寓含乡国之思。其描述当地的民俗风情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劳动生产习俗、崇巫好祀风俗、喜好歌舞风情。这些与诗人坚定的信念、豁达的心态 ,及其心系朝廷、关心百姓疾苦 ,受南方文学、文学传统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清晋陕沿黄流域贸易经济圈刍议--以晋西、陕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两省地域相邻,经济交流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该区域形成了沿黄河两岸地区的固定贸易圈,并富有自己的特色.它们同处于本省经济中心辐射网的最边缘,两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体现了沿黄河流域贸易圈快速而稳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 ,粤闽海商的海外贸易活动所承担的商业税收 ,包括国内征收与海外征收两大部分。国内部分 ,明清时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正常关税 ,或有从量税性质 ,按照海船容积载重量等作为计征标准 ,或有从价税性质 ,按不同商品价值价格征收不同的关税 ;一类为特殊关税 ,主要是地方政权及有关官员 ,巧立名目 ,征收各种特殊的商品附加税。总的发展方向是从过去的实物抽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征收为主。而海外征收的商业税 ,不同国家地区 ,不同时期 ,则有不同的税制 ,主要实行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两类 ,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税率不断提高。明清时期粤闽海商的外贸商业税收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粤闽海商在中国与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循化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界,同时也是甘青两省边界。从宗教文化方面而言,其处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汉儒文化的边界。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其族群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本文旨在讨论循化县撒拉、藏、回、汉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同时探索循化各族群众经济上形成的互利互惠关系;正是不同的经济生产和交往方式奠定了本地区互助合作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7.
赣、湘、粤三省再就业工程城市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视角对江西、广东、湖南三省城市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进行类型划分 ,阐述了各类城市在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中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清代江浙漕粮的七次赈闽,时间上集中出现于康雍乾时期,空间上以输入漳、泉二州为多。赈闽漕粮以海运为主,平均数量约10万石。作为官方弥灾的重要举措之一,清代漕粮赈闽的数量和次数虽然有限,但意义不可低估,不仅凸显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积极调控以及对民生的重视,而且表明了漕粮功能的进一步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The pre‐democracy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ANC) and the National Party (NP) established nine provincial forms of government to replace the four provinces of the apartheid era. The nine provinces contrasted with the historical goal of the ANC to create a ‘democratic, non‐racial and unitary South Africa’. The NP wanted nine new provinces to prevent centralized state power under an ANC government and saw possibilities for winning electoral power in the Western Cape. The ANC conceded following political pressure from the Inkatha Freedom Party, which threatened civil war, and a policy shift after examining 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history, politics,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ine provinces for social policy delivery in South Africa. It explores the contention that the nine provinces re‐fragmented service delivery (although not on a statutory racial basis) and created a system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ith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olicy: weakening bureaucratic capacity, institutional capability and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The provin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fiscal institutions created a particular ‘path dependency’ which, 18 years after democratic, rule still impacts negatively on service delivery and more equitable policy outcomes. This is in part due to the undermining of provin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fiscal institutions by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f corrupt and incompetent provincial civil servants. The corruption of these provin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fiscal institutions erodes the egalitarian values aimed at creating a non‐racial, non‐sexist, democratic and unitary South Africa which historically underpinned the policy agenda of the ANC. It also has weakened social citizenship on a geographical and ultimately racial basis given the continuing co‐incidence of race and place in a democratic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10.
以两湖地区为中心,通过分析宋代民间强势力量参与祠庙、寺观建设的情况,阐明了信仰空间在公共领域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指明了民间强势力量参与信仰空间建设主要出于家族利益的考量,进而,在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对待迷信的不同态度会深刻影响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