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2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神话传说所叙述的内容曾经被一定群体的人们当做历史真实来看待.这些内容曾经是大众知识(有时甚至可以称为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在<天问>中对神话传说的否定和批判,实际上是为了证明大众知识的虚妄,并维护屈原唯我独醒的自我评价.屈原成功地否定了大众知识,但他并没有建立起自我认可的知识体系,破而未立,有为无守,这是他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楚辞《招魂》用于为楚怀王举行国丧活动中招魂仪式第一阶段。诗序叙巫觋扮演怀王亡魂、上帝、巫阳,交代招魂事由。招魂活动始于楚境旷野秦、楚交接灵车时,由巫阳招魂至郢都修门,转由巫官工祝引魂回故居。该诗是屈原在祭辞基础上改创而成。其题旨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明招怀王之魂,暗寓忠君爱国之意。  相似文献   
4.
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罗生 《云梦学刊》2006,27(6):48-52
先秦至今历代龙舟竞渡文献资料及竞渡起源诸说表明,龙舟竞渡起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春秋战国时期融入纪念意义。各地、各民族原本差异很大,后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纪念屈原成为共识。竞渡中的巫风与其他习俗源于夏、周时代,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正是继承与发扬了夏、周文化。  相似文献   
5.
郭令原 《云梦学刊》2005,26(5):42-45,58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既是辞赋文体的奠基者,又是诗歌新形式的开创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文人,人民爱戴他,甚至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他,究其原因,与其忠诚的品格、悲剧性的命运、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文学史上的首位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后世文人的大力推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存在着屈原故里在秭归一说。这一说法有两大疑点,一是楚人最初建国的地方是河南的楚丘和丹阳,不是长江三峡的秭归;二是屈原先祖屈瑕“食采于屈”的屈地,不可能在归国境内的秭归。我们由《橘颂》、《渔父》、《哀郢》、《招魂》等篇章可以推测屈原的故里应在楚国南部,具体说应在江南的武陵郡境内。  相似文献   
8.
屈原作为士 ,具备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士人的特点———崇道。具体表现为“以道自任”、“以身殉道”。与一般士人不同的是 ,屈原不仅在理论上“以道自任” ,而且在行动上“以身殉道”。对于孔子以来建立的“士人”理想 ,屈原有继承 ,也有发展。更为可贵的是 ,屈原将士人的人格理想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铸就了一座士人崇高精神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刘石林 《云梦学刊》2001,22(4):13-15
现存的屈子祠,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建筑物.它是全国仅存的纪念屈原的唯一的古建筑.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科研的角度、艺术的角度,抑或旅游经济开发的角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德春 《学术探索》2010,(1):133-140
东方朔以“平”为屈原之名。司马迁明确记载屈原名平,并有呼应。刘向明确记载屈原名平。王充认为屈原名平字原。王逸明确记载屈原名平,于此无刊刻传写错误。《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卜居》、《渔父》开篇言“屈原既放”,篇中反复出现“屈原日”字样,此为屈原赋之文体性质所决定,此不能作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之根据。《卜居》之作者为屈原,《卜居》当作于怀王十八年,具体时间当在该年屈原使齐之前,作地当为郢。《渔父》之作者为屈原,当作于屈原自沉前不久,作地当在江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