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瑟琳是《呼啸山庄》的女主角,凯瑟琳的爱是灵魂与肉体相脱离的情爱,充满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她对希克厉的爱是精神之爱、灵魂之爱、自恋之爱,而对林敦的爱是肉体之爱、物化之爱、补偿之爱。凯瑟琳接受并爱着两个性格迥异的痴心汉,其对情爱的贪欲超过其心理承受的载荷,令其心理冲突绵延不辍。在两极爱欲的矛盾悖谬中,她忍受着精神的自我摧残,不只酿就了爱情悲剧,而且最终招致肉体的过早销亡。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中"火"元素代表女主人公凯瑟琳是一颗狂热、执着且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安宁的火种,"土"元素代表男主人公希刺克利夫是一位冷峻、坚忍的荒原骄子,"风暴"象征关乎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剧变。凯瑟琳用尽全部生命力量为希刺克利夫燃烧,使希刺克利夫逐渐在上层社会获得一席之地。二人虽历经波折、罹苦,却最终获得灵魂的永恒相伴。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天才作品,历经沧桑,终被世人接受,并成为久读不厌的文学经典。弗莱把神话原型理论与文学作品相联系,为我们解读经典另开先河。我们能通过神话原型来反观人类的命运,构建信仰与历史责任感。本文正是从基督原型、夏娃原型、撒旦原型、失乐园原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堕落与上升、自然与文明的关系,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的人性复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的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历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凌驾于有限的时空之上的,他们实则是一个灵魂.失去对方对他们而言无异于自身的终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他们间的和谐关系只有通过死亡(先是凯,后是希),由代表他们青春化身的,身上流着他们血液的哈里顿和小凯瑟琳重新建立起来.这里肉体的死亡意味着精神的再生,庄园的毁灭之后是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从“人被抛到世界上”的角度切入,阐释小说《呼啸山庄》的外围结构(叙事结构)所反射的被放逐者的悲剧性生存境遇:在现实社会中,中心对边缘有一种本能的拒斥,边缘人受到中心权威的无尽压制,边缘人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在反抗中,他们既颠覆中心又分裂自身。  相似文献   
6.
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分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三幕话剧《原野》中的男主人公。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复仇故事、复仇目标和复仇心理以及复仇性质,指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虽然反映了身处社会下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反抗,但主要是出于个人恩怨;仇虎的复仇则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具有明显的阶级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杰作,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希斯克利夫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他从复仇走向死亡的心理全过程,揭示了他复仇、自虐、自杀等歇斯底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即受死亡本能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以及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作了介绍.对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及希刺克厉夫的"爱-恨-复仇-人性复归"这条主线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研究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艾米丽·勃朗特1847年出版的《呼啸山庄》被当时的英国评论界批评为一部"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的作品。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呼啸山庄》和她的作者却声名日增,备受人们青睐。现代主义的主题、象征手法、叙事技巧成为破解这部作品的经典的重要密码。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自出版一个多世纪以后才被认可为传世名作。其晦涩难懂和浓烈情感引起了后世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结合弗洛伊德的在自我、本我、超我方面的意识理论原理和小说中对于人物的讽喻式书写,通过剖析这部作品中出现的未被深入研究的心理因素,来呈现这位维多利亚时期作家在其作品中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寓意,凸显作家对现实的不妥协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