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的开放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既凸显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同时也对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提出更多诉求。对此,应认真研究社会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化,审慎思考日常生活领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各种诉求,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回应和自身建设。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共同信仰、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场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渗透等措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民族立场,又要有全球视野;既要加强主流文化的建构,又要注重大众文明的建设;既要传承传统社会的道德精神,又要注重法理社会契约精神的培育;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要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建设四重路向的影响下,具有合理的开放性、不同的凝聚层次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新型主体。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存在覆盖面不够广、战斗堡垒作用不强、轻党建、重教学甚至部分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组织软弱涣散等现象。通过分析指出,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基层组织支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等一系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途径有三:统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种科学文化,以便二者协同发展;做好中华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扬弃,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地气";确定"和谐"、"科学"的标杆,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和谐转换,提升中国本身的文化亲和力,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从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中,转型造成经济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相应加强。我们应重新认识国家的社会职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空间和领域,重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层次性的特征。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具有团结力、向心力、亲和力、支撑力和协调力的特征。在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将更好地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法对凝聚力的概念及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就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该分析研究有利于揭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规律,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大学班级是高校普遍的学生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载体,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务工作的战斗堡垒。把组织行为学中成就需要理论提出的权利需要、成就需要和归属需要应用到大学班级管理中,是新形势下实现大学班级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班级组织阶层所具备且需要的特质,结合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类三种主要社会需求的分析,对挑选学生干部有效开展工作、培养班级同学归属感以提高班级凝聚力等班级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西南边疆近代交通起于中法战争之后法属滇越铁路的修建,西南边疆社会的路权意识亦随之觉醒,也使滇越铁路从修筑到之后的运行,就始终伴随着边疆人民的路权声张及对交通权益维护的问题。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的近代交通建设,不仅凸显了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也前所未有地提升了西南边疆与内地的紧密关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