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328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部两汉文献中,为前代或当世古籍所作的各种“传”、“注”、“解”、“说” 、“笺”、“诂训”、“章句”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籍传注是基于对一定专书整体考察而作出的系统注解,与此前散见的训诂资料有所不同,已具有一定的学术个性,是一批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们的应时产生,是经学繁盛的直接结果,也反映了经学发展对一般古籍研究的影响,以及经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汉代社会之多元文化的发展。《孟子章句》与《楚辞章句》是一直为后世所重的两种章句体传注,前者推崇孟子、后者赞颂屈原,曾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Since children, particularly daughter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help and support for older American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women's increasing employment will affect filial rel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is issue is inconsistent, in part due to the use of nonprobability samples. Few studies have measured effects for men. We attempt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this question beyond help to the frail elderly by asking whether employment affects filial relations in general. We examine effects of hours employed on telephone contact, visiting, feelings of closeness, filial attitudes, and assistance to biological parents, for an area probability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over 40. There are no effects of employment for men or women on contact, closeness, or assistance.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is population sample, contact and assistance involve few hours per week, and thus do not seem to conflict with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除了需要从社会外部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与制度建设,还必须从社会内部增强社会各阶层自我教育意识,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外在社会制度管理与内在自我道德教育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管理长期和谐稳定的理想目标。自我教育意识的增强可以从儒家伦理精神中汲取其注重仁义、自觉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精华,为现代社会成员自觉贯彻执行社会管理制度提供道德保障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Cognitive liberation is often treated in the social movements literature as a mediating factor through which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and mobilizing structures generate protest. This paper unpack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cognitive liberation and finds that they may operate in tension with one another. Building on scholarship that focuses on subjective factors in social movement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the Korku, an oppressed indigenous community in central India, who choose not to protest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dimensions of cognitive liberation. Rather than engage in collective political action, the Korku’s grievances are deflected toward depoliticized religious goals. The Korku seek communal improvement through Hindu piety in a context of the Hindutva cultural-nationalist ideology, rather than protest against the encroachment of this ideology on their community.  相似文献   
5.
宋初倡导“名节”的思想在张齐贤那里得到了明确的贯彻。他宣讲的“忠义”观念成为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规范意识。“忠义”作为一种思想规范对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着约束力,成为传统社会士大夫阶层共同的心理定式,使之由过去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北宋立国之后,“忠义”作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政治道德的主体形态,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张齐贤的政治治理思想,体现在地方治理和对外谋略两个方面,而在此两个方面他都践履了自己所倡行的“忠义”理念。  相似文献   
6.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准则,是养老敬老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农村社区的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孝道的维持机制失去了效力,乡村孝道的评价标准变得功利化和理性化.为了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养老问题,要对我国传统孝道进行重新解析和定位,转变孝道关系双方的观念,实现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7.
整个中古时期的墓碑,主要以男性之碑为主。在为数不多的女性墓碑文中,又以中、上层社会妇人之碑文为多,从这些刊录中、上层社会妇人行履的墓碑文字来看,其对墓主生前价值的肯定,多称道其孝悌与持家、治家之道,其中又主要集中于孝姑与育子两个方面,而孝姑之行其源又出于育子之行。中国孝文化多讲孝母(孝姑),从中古这些女性尤其是妇人墓碑文可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8.
社仓是朱子奉行儒家社会理想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朱熹筹建和推广社仓活动的简要回顾,力图阐明社仓等实践活动和道学家所追求的儒家社会理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孝道慈观为核心的封建孝道思想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 ,强调子孝是封建孝道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关头 ,面对逐步转型的社会 ,认真分析封建孝道的精华与糟粕 ,我们认为从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缓解现代社会家庭人伦冲突出发 ,通过对养育子女人伦观和赡养人伦观的改塑 ,建立以父慈为核心的家庭人伦观 ,唤起对未来家庭人伦观的伦理警觉 ,无疑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4,24(4):64-67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