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6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西诗学中自然美观念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自然美观念的产生都源于人的觉醒,但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中西方在对待自然审美上出现众多差异,"比德说"和"移情说"就是代表之一。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文学上,呈现出西方重外省、中国重内省,西方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分离较多、中国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合一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特兰德善于把自我对象化,对自我及其所置身的世界进行有距离的观照,这种旁观者视角使得他的观察获得了某种“公正性”和“客观化”,从而打破自我和私人化,成为事件和风景的编年史见证人。主体性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形而上学的“自我”,而是陷入了悖论式循环的“递归的自我”。这种自我在场的取消,不但使主体性陷入了机械学的递归循环,也使语言陷入了类似的指涉循环。在这种状态中,自我和语言不再是指涉的和表现的,而是表演的和自我同一的。这种“最终的自我取消”绝不意味着对死亡的形而上诉求,而是重新寻回万物一体的本质同一性,以克服西方文明中主客观二元对立思维所造成的种种分裂与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的散文历来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在其旅中旅外游记中,作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性阐释,重新建构了一个广袤时空下的人文山水。既表现出一个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对中国当前文明状态的隐忧,又通过对照性比较对当前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记忆进行了另种导向,重构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4.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为上流社会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却体现了伍尔夫关于人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小说中她为生活而生活,和现实认同,小心地平衡着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上的冲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者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符号学视角看博客情境下的符号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一个虚拟的网络情境。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自我的基本工具,也是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基本符号。以符号学作为视角来考察博客,这个交流情境其实是"姿态"缺失的符号的集合体。其中,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符号,它在博客中的使用有自身的特性。通过语言文字,人们能够实现表达"自我"的目的。博客最显著的特性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同时,语言文字互动也完成了人的"自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中叶至清初时期出现的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戏曲艺术领域 ,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倡导戏曲创作要真实、通俗和自然 ,要摈弃虚伪、迂雅和做作 ;倡导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开始盛行一时 ,戏曲中语言的通俗化使其更能表现世俗生活中的人情百态 ,且易于为市民阶层所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8.
互惠性是正义的固有特性 ,它涉及对正义本质和基础的认识 ,但长期以来 ,道德学家们对互惠性的理解并不一致。分析批判霍布斯、叔本华、康德和罗尔斯等人的观点 ,可以看出 :互惠性是正义制度下的一种人际关系 ,包含着平等性、合作性和协调性的特征。它是正义存在和贯彻的真正基础 ,是正义的一种独立特性。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10.
人 ,自降生以来 ,就陷入“自我”的重重矛盾之中 ,不仅面临“本我”的约束 ,还要应对“超我”的压力。如何做到既能满足“本我”的生理本能的需求 ,又能符合“超我”的道德化意愿 ,使自我得以完善 ,这是人们毕生所寻求的。研究唐代著名小说《莺莺传》中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破译其“哀而不恨”的密码 ,对于我们揭示这一人生主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