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时,国家政治结构中血缘的纽带比较重要,劝谏主要是以“直谏”的形式出现的。《诗经》里就有许多贵戚之卿直谏君王的作品。“献诗”和“采诗”是《诗经》干预政治的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血缘纽带松弛,君主专制加强,直谏越来越危险,人们越来越推崇讽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汉代《诗经》学,形成了“美刺讽喻说”的方法论。这种理论把《诗经》中所有的篇章都附会于历史和政治,把很多本来没有讽谏用意的的诗篇,都解释成了谏书。“美刺讽喻说”对中国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评论的影响都很深远。从政治史的角度来理解它形成的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晏子春秋>中晏子利用替国君释梦的机会,将自己关于"礼治"的政治主张融入释梦活动是其讽谏艺术中最有光彩的部分.晏子据礼释梦以梦境内容的分析为起点,力图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梦境产生的原因.这无疑反映了春秋时期神权意识的没落及礼治思想的抬头.同时晏子据礼释梦,丰富了谏议的形式,使解梦的人为色彩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3.
台谏之横使之成为宋朝掀动政潮之地 ,而文官集团作为宋代政治的支柱 ,它们的分裂与重组 ,与台谏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此入手进行研究 ,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 ,台谏固然使人主“不至于偏至之谗” ,但它更多的则是引发文官集团分裂的直接动因 ,也使宋朝不能长期保持其政策的一致性。其次 ,这种现象的生成 ,与宋代的政治制度有关 ,与宋代人主的人本思想及其宽容的性格有关。另外 ,言官动辄以道德苛咎别人 ,但儒家队伍必须依靠纪律的约束 ,而不是道德的力量。故而 ,台谏与事功本身却是毫无补益的。  相似文献   
4.
陈谦 《东方论坛》2008,(2):87-93,105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传播活动中,臣下谏君亦可纳入说服性传播的考察范围,然而古代谏议毕竟不是平等的说服,且传统的礼制秩序、文化秩序也规制着君臣传播角色的不平等性。出于维护君主威严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谏议传播的说服效果,古代论谏者多主张技巧性地采用讽谏、婉谏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诸多谏议说服原则,概括地说,包括心理原则、态度原则、保密原则及时机原则等。这些原则从信息传播的侧面透露出古代王朝的专制主义特征,也体现了古人的传播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散骑”的出现,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谏职不明确的局面,在中国谏官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六散骑”的发展,秦汉为萌芽时期、魏晋为发展完备时期、刘宋以后为没落时期。刘宋朝集书省的出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应灾议(谏)政是封建王朝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方式。元朝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统治者提倡应灾议(谏)政,鼓励官员指出朝政的过失,作为施政的参考。元朝应灾议(谏)政主要有两种形式:百官集议和官员上书。元代应灾议(谏)政总体上说效果不大,有时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宁登国 《殷都学刊》2008,29(2):49-52
《国语》、《左传》中载有大量的谏言,这些谏言无论是在疏直激切、怨而不怒的风格特征,忠心耿耿、光明磊落的谏臣形象塑造还是在三段推理、古今对比的论证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谏体文学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对于深入认识《国语》、《左传》二书的关系和后代谏体散文的形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道周在奏疏中大量引用《周易》,分别有引用《易经》卦名和《周易》经传文辞、综合运用《周易》的象数及义理之学等情况,并对其谏诤产生重要作用。奏疏中用《易》体现了黄道周浓厚的史官意识,其中蕴含着《易》—智—讽谏的传统范式。  相似文献   
9.
《招魂》系屈原在楚怀王死后为怀王招魂所作。“幸而得脱”隐喻怀王囚秦时曾逃脱一次,“修门”是寝宫之门,庐江在湖北宜城北。《招魂》乱辞描述游猎场景,意在劝谏顷襄王勿沉缅淫猎,应以国事为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