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4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吾尔族的绿色观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幅员辽阔的新疆,总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然而,干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3%,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 89%。在这样一种生态环境下,祈盼绿色、向往绿洲,成为维吾尔人生活中的殷切希望。绿洲即生命、即希望,围绕这一主题,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民俗活动。纵观维吾尔族的文化史,绿色文化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特定区域内地方文化体系和民间记忆呈现着多元互动的组合模式.高平是中国上古文明发生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有着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审视民间记忆的历史框架,更便于在长久的历史轨迹中寻检民间文化对于小区域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都市郊区民俗村的旅游业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北京市郊区。然而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民俗村局限于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思路使其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受到了阻碍。要解决京郊民俗旅游村深度开发的问题,关键是要对民俗村进行“整合”,即改变单一的由农户自发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而以村庄为平台,同时“依托于村庄又跳出村庄发展旅游”,实现管理组织化、产品开发组织化及整体营销组织化。  相似文献   
4.
渗透在天水伏羲庙纸人灸病习俗中的巫术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术信仰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巫术文化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巫术借助民俗广为扩大,而民俗因为有了巫术的影响,其观念更加深化和巩固。天水伏羲庙伏羲祭祀活动中的纸人灸病习俗中所使用的神树、纸人、蘸上鲜血的护身物等,无不折射出巫术的观点,是巫术的三种基本原则综合渗透的表现。然而透过表象的巫术这层面纱,看到的却是古老民俗和当今所提倡的主流思潮的契合——生物协同观、心理疗法以及早期的医药观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和国际大品牌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市场,本土企业面临国际化,而国外企业则面临本土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广告从业人员仔细研究不同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创作出更加符合俗民要求的经典广告作品.以现代广告文化为研究对象,利用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来诠释广告传播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讨民俗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青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在诞生之初都是原生态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节日逐步演变成集文化、商贸、旅游等于一体的开放性盛会.除了它原有的庆祝、娱乐或祭祀功能外,这些民族节日还通过人际、大众以及网络等对节日信息的传播而产生广告效应.这种广告效应具有双重性,因此在民族节日的宣传和报道中,应充分发挥其正面效用而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从而为青藏地区的经济、旅游及文化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华北定县农村调查为基础,揭示出当前中国农村的实际治理模式、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是以权威性自治为主、依法自治为辅的混合型治理模式,要使农村社会实现从权威性自治向依法代表性自治的转换,关键就是要实现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改变。本文试图通过对制定法与民俗习惯的各自利弊和相互间张力的分析,对如何用该张力去制定与民俗习惯和农村现实相适应的良法,从而实现这种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转换,并最终影响村治的历史向度做出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民俗体育研究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随着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学校中开展民俗体育成了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对此,在阐述民俗体育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就我国学校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针对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现状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学校体育中发展民俗体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久贬南方巴楚地区,其殊异的风物民俗在诗中多有反映,尤其对于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姻恋情、宗教节庆、自然景观、物产等方面探论深入,充分展示了刘禹锡诗歌的历史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社会民风民俗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的色彩民俗在民间逐渐流行。虽然统治者曾严格规定老百姓使用色彩的等级制,但至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门渐开等原因,这种制度被无情地打破了。民俗文化现象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