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主义之于俄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俄语中,“自由主义”和“自由”概念有一个演变过程。官方自由主义是18世纪60年代始流行于俄国宫廷和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政治思潮和政治传统,对俄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由主义在俄国只是势力强大的保守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的附属品,俄国自由主义主要关注的是具体实践,而不是理论创建,俄国仅仅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联合办学的一个范例。在原来三校固有校格基础上确立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的治校理念,保证了在战争环境中维系民族文化命脉的办学目的的实现,同时,作为在特殊境遇下聚合起来的联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关怀人间的道德意识及崇尚自由的精神取向,成为立足文化创造本位的学院派知识分子文化性格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东汉五言诗人秦嘉缘何进京的问题,关系到对其历史地位的评价。从仅存的一些文献资料看,秦嘉进京的真实原因,是因受到了朝廷的强行征召,被动地卷入了东汉残酷的政治漩涡,从而让一代天才诗人无声陨落。  相似文献   
4.
《倪焕之》是作家叶圣陶处理五四和五卅关系的关键文本,呈现了作家反思五卅并沿着五卅的道路出发,重新理解知识阶级和大革命的思想和行迹,可谓作家的心灵形式。叶圣陶通过《倪焕之》文本中独特的时间叙述,表达了在时代中理解个人、在群体中推动历史的意识;与此同时,在文本的缝隙中,也可以读出作家对于工人运动的迷惑和对于未来的迷惘。  相似文献   
5.
何思源在二、三十年代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时,基于对封建士大夫教育的批判 ,通过研究教育理论和考察教育现实,提出了"求生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 相结合,主张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倡导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何思源"求生教 育"思想的提出,深受近代中外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当前进行的素质教育和教育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里"士阶级"完成两项功能一曰"清血针",政治上"以德干政"; 二曰"维持力",社会上"以德系群".他们手中唯一的法宝只是"极高度的修养"或曰"道德".现代社会之社会结构,要比传统社会复杂得多."士"所担负的使命得有根本的变化,"士阶级"本身也必得根本的改造.现代社会里政治之复杂性及社会之复杂性,恐远非简单的"以德干政"和"以德系群"所能解决.所以"士阶级"必须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不再辅佐君主(现代社会之成立以君主之消亡为前提),而是辅佐整个儿的文化"代表理性主义",成为"理性"之代表;"代表道德主义",成为"道德"之代表.质言之,成为"文化"之代表,成为"文化"之"负担者"与传承者.此一使命超出传统使命之所在,在除了"道德"的使命以外,"士阶级"还须承担"知识之使命".  相似文献   
7.
蒋文燕 《南都学坛》2007,27(6):63-66
由东方朔《答客难》开创的汉代答难体赋,历经扬雄《解嘲》和《解难》、班固《答宾戏》、崔《达旨》、张衡《应间》、崔《答讥》、蔡邕《释诲》等人的创作,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自成一体,而"战国情结"则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结构和内容主线。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嬗变和赋家个人际遇的沉浮,赋作中对战国时代的观照方式与价值评价也渐趋不同,这正反映出有汉400年间士人体认现实之方式、个人理想之追求等多方面的变化轨迹。因此,答难体赋也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抒写"士不遇"主题之汉代抒情言志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性国家主权话语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清末新政崛起的新知识群体,借助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国际公法理论对国家主权的本质特征、主权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人民主权观作了全面深入地探讨,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国家主权思想。新知识界作为当时中国的新生社会阶层和重要变革力量,其国家主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谋求国家主权独立,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5,25(1):187-193
早于2D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中国知识界即于30年代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化理念。这种现代化理念,成为三四十年代他们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现代化"概念,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它被知识界广泛使用,实际上要早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组织的现代化讨论。由"西化"转变为"现代化",意味着文化认识坐标由"中"与"西"的地城坐标向"中古"与"现代"的时代坐标的转换。三四十年代,"现代化"内涵也有一个由空泛的文化问题向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知识分子叙事中,人物不是作为“形象”“性格”,而是作为某种精神现象、主观感受的寄寓者、表征者而存在。“浪漫青年”“流浪汉”“科学主义者”形象便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三种类型。由此探析,恰可呈现知识分子叙事的别一精神追求以及不无高蹈的主观情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