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不免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占据思想界主流位置的种种世界主义的主张形成一种紧张的对峙.《独立评论》围绕"如何树立民族信心"的讨论,正是这一"紧张对峙"的反映.通过对这一讨论的内容、背景及其与"本位文化"论战的关联等多方面的梳理,试图展示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派学人在国难日渐深重、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昂的现实面前的坚持、妥协和困窘,以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各种思潮既对立又相通的生动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key cause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much debated UK ‘housing bubble’ and its aftermath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sociological approach, as opposed to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of many popular discussions. This is a phenomenon that has affected numerous economies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 discussion i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tudy that includes exhaustive analysis of secondary data, content and debate in the mass media and academia, primary data gathered from the monitoring of weblogs and forums debating housing issues, and case histories of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housing difficulties during this period.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broad overview of the key findings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is ongoing study, and is informed by a perspective which considers secure and affordable housing to be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stable and cohesive societies, with its absence contributing to a range of social ills that negatively impact on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well being. Overall, it is argued that we must return to viewing decent, affordable housing as an essential social resource, that provides the bedrock of stable individual, family and community life, while recognizing that its increasing treatment as a purely economic asset is a key contributor to our so‐called ‘broken society’.  相似文献   
3.
“闱姓”是清末在广东出现的一种博弈现象,其操作方式与今天的体育彩票有着惊人的相似。“闱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道德上的善恶,只要控制得好,它却是一种筹措资金的绝妙方式。张之洞认清了严禁“闱姓”所带来的弊端,主张弛禁,反映出其务实的政风与超常的政治经济眼光。  相似文献   
4.
区分清楚政府"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是定位政府角色的基础.现实中的政府是社会中的暴力垄断组织,其产生与持续存在均有深刻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匪帮"和民众理性自利的结果.文明发展和历史潮流要求政府应该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的工具,而不是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的工具,并且它应该建立在社会契约等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社会利用知识的理论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都要求政府角色定位应遵循"以民为本、公正协调"的原则."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激发民资,开发民智",是政府实现"以民为本"的有效措施;建立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社会实现"以民为本"的关键."以民为本"将揭开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双百方针”是为了解决新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促进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繁荣而产生的。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正确区分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有效地克服了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从而对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文化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道法自然”昭示了中国古代先哲孜孜以求的智慧教育之路,西方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描绘了西方教育家们的代代探寻,当今科学成就也不断解密着生命密码,儿童的生命之道就是教育的最高法则,教育应顺其自然而为之。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齐物论》是实现逍遥游的方法的话,那么《养生主》就是生命个体在现实中如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的途径。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对于生的把握主要在于虚心以游世,对死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坦然面对,正所谓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全真保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词的闲适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文明的时间长河中,流动着一个不变的主题——闲适。在中国诗歌史上,就表现闲适主题而言,词体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闲适的实质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自由态度和状态,其中蕴涵着作为人之最高价值的诸多思想;闲适又是审美关系的产物,有闲、适、真等诸多审美特征,以闲适为审美对象的闲适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可以优势互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也可以加速中国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步伐,还对保持国家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则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双百"方针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自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学创作确实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与鼓励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峰。但在此后的20年间中国的文艺界和学术界并没有出现毛泽东所预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民主的大好局面。此中原因纷繁复杂。本人试图对此加以探讨,并重点论述专治政治及领袖的个人意志与爱好对1949年至1979年这三十年间给文艺界造成的重大影响及酿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