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6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0篇
丛书文集   460篇
理论方法论   238篇
综合类   2217篇
社会学   339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凡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孤独、疾病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显得格外孤独与痛苦,这种孤独个体的特性也贯穿了其一生。与此同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特点,即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主人公追寻的身份认同正是当代美国人普遍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普遍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The journey out of care and towards independent living is a challenge for many care-leavers.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into the soci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is care-leaving journe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grounded the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re-leaving journeys of nine young men who had, several years previously, been in the care of Girls & Boys Town in South Africa. Working from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 with an ecological emphasis, four central social processes emerged that together explain the care-leaving experiences of the participants. These processes are striving for authentic belonging; networking people for goal attainment; contextualised responsiveness and building hopeful and tenacious self-confidence. These four processes are located within contextual boundaries and 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interface. The paper presents these processes in detail, drawing on selected narrative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integrated with additional theory.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may contribute to theory building concerning care-leaving processes and enhance youth care practices for youth in care and leaving care.  相似文献   
3.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4.
阐述陶渊明存在方式的特征--"委心"与"委运",即一切听凭造化因任自然,率性而动了无矫饰,任情而行不待安排,任其真性流行,还人生以自在.能"委心"且能"委运"就做到了"任真","任真"是其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同时完成,并因之使他成为一个本真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从历史观的高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直接理论来源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联系的实质是从抽象王国走向现实世界。因此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是《费尔巴哈论》一书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6.
话题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顺应理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话题转换现象是对社会规约和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话题转换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妨碍交际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诞生于 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还适用于今天 ?2 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的兴起是否造成了它的过时 ?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上的挫折应否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负责 ?其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具有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 ,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失误恰恰是由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造性的阐释 ,使它保持一种开放的对话姿态 ,并避免其沦为狭隘利益的工具 ,乃是保持它的生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五形态理论 ,该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有充分的文本根据 ,马克思始终坚持了该理论。理解五形态理论的视角至关重要 ,须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它。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不是社会发展的单线论 ,而是既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又承认单个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辨证决定论。马克思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下个别国家超越式发展的深层原因 ,而且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Using data from Brazil, Chile, and the U.S., we estimate country specific models of household income that characterize mothers according to their marital status, living arrangement, and employment status. We assess the predicted economic well-being of each type of mother relative to a benchmark of married mothers in the same country, and at various points i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We find dramatic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others across categories, but few differences in each type's relative economic status. In all three countries and at all points i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others who are the only adults in their households have the lowest levels of predicted income, while married mothers—followed closely by cohabitors—have the highest levels.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