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55篇
社会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辉认为实践美学没有吸收西方新的人文科学知识而走向终结。但从西方20世纪现象存在主义、解释学、考古与系谱学、交往理论以及巴赫金的表述理论等对“话语”的张扬,表明实践美学提出的话语实践类型,不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且能融入到后现代语境之中,并超越了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从而使实践美学成为一种现代美学潮流。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功利性为特征的,受经济目标的逐利影响,正逐渐步入生态困境。后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将出现农业生态观的原始回归,这将为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创造机遇。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应重视传统农业文化的诉求,挖掘本土农业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引文化的审视,提高农业自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体现出了回归本来角色的多元探索姿态.中国90年代文学批评的激变与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有着极强的话语联系,在批评观念、话语操作、批评方法、价值判断上表现出了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话语的极度张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景观,从而对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转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公共行政以反叛和解构为其旨趣,直接地指向现代公共行政本身。行政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首当其冲地受到后现代的反叛和解构。但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并非一种虚无的事实,而是与现代行政公共性完全不同的一种事实;它包含于碎片、差异、多元之间,在制度层面表现为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在其中展开的环境与语境,构成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发生的场域,它是一种公开、实在、共同的场域,可以称之为"阳光之幕"。后现代公共行政是该场域中的游戏,它需要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又需要政府提供服务,从而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得以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指出艾米丽一生受到父权、家庭、传统与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多重压制与迫害,人性严重扭曲,丧失了自我;在充满宽容、理解的民主人道主义社会建立之前,其悲剧命运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讨论和发展媒介社会学,赋予其更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文章为媒介社会学划定了一个大致的学科领域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和十大理论成果,认为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应该超越单纯的传播学分支学科概念,成为理解传播现象和推进社会理论的潜在范式。同时指出,对于媒介符号充斥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的研究是媒介社会学的关注焦点,也引领着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与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有关,而首当其责者正是现代伦理学本身。后现代伦理学指出了现代社会三大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恰恰是现代伦理学中公认的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而这三者本身就是现代伦理学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后现代伦理学从伦理现实和伦理学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进行的批判,预示着未来伦理学发展的方法或方向。发展伦理的一些新近成果也为后现代伦理学研究方式的生命力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思维的法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思潮是一种文化潮流,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推毁性和建设性双重质素.法制现代化是从传统人治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价值--规范体系的转变,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汇的历史境遇,我们应正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探寻在思维层面与价值层面上理性批判.对现代法制的解构与重建,从转型期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前现代与现代思维的基础上吸收后现代思维--方法论之精华,把握后现代法学思维转型的走向和法制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立群  王瑾 《南都学坛》2005,25(5):54-59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中国当代小说中较为独特的文本之一,按照叙事学的理论,其主要表征是使用后现代的叙事策略与方法。然而,由于这种后现代手法是通过借鉴与模仿而完成的,因此,其实质应当是一种文本上的“类后现代”叙事,这种“类后现代”叙事具有反权威、拆解二元对立模式的倾向,采取“躯体描写”和“姐妹情谊”的文本策略来展示其叙事观念。在艺术上表现为对元小说的应用、破碎结构的采用和对独特语言的使用。虽然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国女性写作在文本叙述上的变革,但也存有自身的精神困境并因此走向了尽头。对此种现象我们应反思。  相似文献   
10.
艾什诺兹多部小说的创作在对生活世界和异域空间的展现中都表现出反常的特征?:遥远的异域空间召唤的是司空见惯和衰败残破的景象,而身边原本熟捻的世界却是奇异陌生的,奔走游弋于这些地理空间的人物只能是一批虚假的游客和无家可归的人。艾什诺兹独特的地理叙事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递着作家对人的生存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