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3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400篇
理论方法论   162篇
综合类   2174篇
社会学   37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articipant retention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Challenges in re-locating and retaining participants over the long term are major issues for researchers working with young people who face adversity and experience frequent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of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and their transition into adulthood. Rather than the more conventional schedule-based approach to locating and re-interviewing young people, a relational process,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was used to facilitate young people's involvement in the study. Embedded in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is recognition of the diverse and fluctuating circumstances that shape young people's availability for interviews. Several case examples are considered which amplify the way tha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allowed the research to navigate around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case examples highlight the value young people attached to being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n the ‘right time’ of wider relational tensions for young people and the need to negotiate researcher status as a different sort of adul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contributed to a high retention rate in the study generating a more representative sample and enhancing the subsequent data analysis b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ves of these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需要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如何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课题。运用邓小平理论中关于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观点并指导实践 ,将会对我国的四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信念、信仰、意志、情感、幻想等非理性因素在毛泽东身上表现突出,对毛泽东的人生、事业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非理性因素使毛泽东成为个性鲜明的历史巨人,非理性因素对毛泽东的人生事业起着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毛泽东的非理性因素具有深厚的理性底蕴,研究毛泽东的非理性因素是现实生活的必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反封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革命主题论、反封建核心论、反封建根本问题论及文化革命论等内容组成。毛泽东的反封建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及新中国前 2 8年反封建斗争实践的指导思想。但是 ,我们还应该看到 ,毛泽东的反封建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发展的完整思想体系 ,他长于对物质制度层面封建主义的批判 ,而对思想意识层面封建主义的批判则严重不足。这构成了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5.
建国之时,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实施“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成为新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方略之一。“另起炉灶”外交战略理论的提出实施,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即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是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典型调查、类型调查、普遍调查、实地访问、开调查会、表格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等是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的方式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数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儿童比成年人学得好。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年龄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SLA)的资料的辩证分析,肯定了在自然条件下,就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言,年龄越小,学得越好,但年龄大的人在读写方面的优势以及成年人比儿童能够更快地习得第二语言语法的事实证明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年龄小的人并非总是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从而论证了"年龄小优势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释,始终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在很多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现代解释学的视角,就理解之前的“前见”和“前结构”、过去与现在的“视域融合”、在“效果历史”中发现自身的情景、“意义”发现的“无限延伸”等4个方面,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发展观的研究为视角,在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本质和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理论思想,揭示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内在本质和各自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理论品质和逻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民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本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人民是国家主人、向人民负责、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