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31):58-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我国古代妇女有“祀天孙以乞巧”的习俗,“种生”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今日辽宁》2008,(3):14-16
Liaoyang is the first historical town of militaryimportance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It has beenfor a long time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enter, and alsothe capital of Qidan, Jin and Late Jin Regime.Early in 300 (BC), General Qin Kai of Yan Statecommanded his army to attack Liaodong and built up  相似文献   
3.
东京城位于辽阳城东太子河右岸,是300多年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辽阳时所建的都城,建于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城廓建在一面临水的高阜处,为砖石、夯土结构。城周长3510米,东西长890米,南北长886米,四面设有八门,每面各有二门,门的位置,南北相对。原城内西北土岗建有努尔哈赤议政的八角殿,现仍有遗址可寻。城廓由于年久失修,多已坍毁。八门之中,仅南面的正门(天佑门)尚存。城中发掘出来的碑石、匾及宫殿遗物,收藏在辽阳博物馆。在清代建筑史上,东京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城辽阳在清朝以前一直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三次被称为东京,一是辽代,二是金代,最后一次是在明末清前的后金时期。在辽阳市东郊,有一个新城村,整个村落为一座古城的遗址,这就是著名的清“关外三都”之一,后金时期第二个都城—东京城。  相似文献   
5.
李松林 《领导文萃》2014,(11):88-90
正君王与酒:权力杯中取宋太祖赵匡胤的帝王之业与酒密不可分。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即位的恭帝年幼,宰相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借机得到最高军权,得以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统率大军刚离开东京城不久,就使人散播传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令朝中文武百官慌作一团。行军至陈桥驿后,他又指示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煽动将士的兵变情绪。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  相似文献   
6.
《今日辽宁》2008,(3):46-46
东京城又称新城,始建于1622年,地处太子河右岸土丘之上,是前清关外三座王城之一,该城城区略呈菱形,四面城墙随地势起伏走向,东城墙886米,  相似文献   
7.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21):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  相似文献   
8.
陈欣 《中州学刊》2008,(2):184-186
北宋东京城街道狭窄,民居稠密,皇宫多次扩建,官僚大兴宅第,加之商业活动通宵达旦,拜佛成俗香火不绝,致使东京火灾频仍.为防火灭火,设军巡铺和望火楼,防查火情,并成立了专业的消防队,配备"长梯"、"唧筒"等先进的灭火工具.遇大的火情,调驻军参与.城内实行灯火管制,午夜后禁烛火,醮祭等夜间燃火者,要事先报告官府.仓库、木材场等重要设施,严禁火烛,违者严惩.东京防火制度较为完备,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金桂兰是基层法庭的一名法官。她处理的案件都不大,但琐碎而颇费周折。  相似文献   
10.
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作为我国古都的重要代表,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堪称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作,二者在城市建制和布局方面,体现着我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脉络趋势,完成了由里坊到街巷的转变,对后世的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今的一些规划也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