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8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4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829篇
人才学   94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74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1506篇
社会学   290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
刁生虎  王欢 《南都学坛》2022,42(1):46-51
《史记》民族书写体现出司马迁已初步产生了将天下各族视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创设少数民族专传的民族传记书写、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祖出一脉的民族同源书写、倡导和平处理民族纠纷的民族关系书写等三个方面.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汉大一统格局的完成与巩固、家国一体与和合大同的儒家观念以及著家本人的著史意愿与品格三者的交互作用下生成,影响深远,促成了古代中国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建构以及当代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局面的稳固.  相似文献   
3.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说起这个问题,有些人不免会有些惊慌失措或者大惊小怪,甚至振振有辞地进行反驳辩论。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似文献   
5.
田勤耘 《南都学坛》2007,27(2):36-39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它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长达六七百年之久,支配着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思想的发展。由于它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极具思辨性的理论体系,把先前儒家所提出的伦理纲常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从而强化了爱国主义,反映了时代的共同价值取向,提升了中华民族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正是这些承担并体现了形成与发展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锤炼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提高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 ,是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是我们应对知识经济挑战 ,实现科技创新 ,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是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大业的迫切需要 ;是我们克服现实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和弥补历史上理论思维传统缺乏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蔡梅良 《船山学刊》2005,(2):119-121
旅游行为的出现,并非从现代才开始,它们可以被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旅游活动出现最早,参加人数最多和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并将"行万里路"与探寻知识、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社会各阶层与旅行性质的差异,对不同类别的人的出游活动则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封建帝王及皇室成员外出巡幸天下,被称作"巡游"或"宸游";此外,还有士大夫阶层远途赴任离任过程中的"宦游";文人学士探奇揽胜过程中的"漫游";宗教僧道行踪不定的"云游";政客与哲人四处宣扬道德观念的"周游"等.在古代种种旅行和游览活动中,中国关于朴素的旅游地理论述广泛出现在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等各种古代文献中,文入学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有关各地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后30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强盛,但是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果说,正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跻身世界大国行列,那么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解决一系列发展难题,也必然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因此,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独特机遇观是邓小平围绕中华民族几千万海外爱国同胞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邓小平看来 ,几千万海外爱国同胞财力和智力 ,以及他们对祖国的浓厚情感 ,构成中国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国情 ,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资金和技术的迫切需要 ,又使这种独特国情能够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优势。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就必须把几千万海外爱国同胞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来看待 ,制定必要的法律和制度 ,切实保护他们的各种权益 ,从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根本愿望出发 ,吸引他们参加祖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支十分富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从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孕育、形成、从低迷到复兴、大发展和新飞跃五个时期。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约古老传统之一,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中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对推进湖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