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学的内设机构一直在膨胀之中。由于发展的驱动、办学资源的诱惑、现代化产生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在效率机制的作用下,大学不断成立一些新的机构。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大学为了自身的合法性,成立了与政府具有高度同构性的内部机构。同时,模仿性机制导致大学间相互的模仿和攀比,从而使不同类型大学的内设机构全面膨胀。  相似文献   
2.
阐述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历程。对当前中国大学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拓展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办学功能等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凌志军 《中外书摘》2006,(11):60-63
关于“人品第几”的辩论 我对中国的中小学不是很了解,但我对中国大学的老师还是很失望。 ——李开复  相似文献   
5.
大学与教授     
1998年中国科技竞争力排世界第13位,2002年却降至第25位。另据《亚洲周刊》2000年对亚洲大学实力的排名,在综合大学方面,前41位无一所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而在工程类大学方面,中国内地大学最好的排名是第15位,而印度理工学院竟有5所分院分别进入前十强。说明一个令人非常忧心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一定要以"学"为最高价值,离开了"学",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大学所承担的使命,历来有这样两点:一是研究学问,二是造就人才。后来,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又增加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功能。但所有这些无疑都必须通过"学问"。因此,归根结底,大学所承担的最伟大使命是研究"学问",是学术事业的提倡。所以,中国大学的精神之父蔡元培说:  相似文献   
7.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项建英博士撰著的《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研究》一书,于2011年1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七八月份,对参加高考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而言,都非同寻常。短短几十天,曾经同窗的学生们从此各奔东西,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之外,有关高考、高等学院招生积弊的讨论一直从未停歇。从考试到招生,再到大学教育,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也仍有大量的国际经验值得汲取。6月19日,本刊记者就高考招生,以及大学教育改革等热点话题越洋专访了在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认同和创新的过程.中国大学精神是在继承古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经过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逐步形成了"德至上"精神、自治精神、自由与兼容精神、爱国精神和民主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11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在“新闻焦点”栏目中,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大学:追赶常青藤》的报道,文章在开头写道:“中国天津——当饶子和2006年5月就任南开大学校长时,他设计了一个使老校重树荣光的计划。”作者在文中称:饶子和的计划带来了“南开的革新,这是中国政府取得的显著进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