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书摘》2014,(1):110-110
1.《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 刘戈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定价:42.00元 财经记者、政经学者、教授等从民生、金融、经济、教育、城镇化、公众道德、法制、人口、战争、中外关系等十个方面,探讨中国施政得失与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文化多样性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平 《学术研究》2005,47(5):86-94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常把文化视为一个社会独特的生活方式的总和,认为其中所包含的信念、价值规范和知识体系构成该民族特有的传统。本文从另一角度,即一国文化的内部多样性和差异,以及外来文化因素在一国文化演化中的意义,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回顾。作者特别讨论了近年来海外社会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hybridity”(文化杂陈)和“hybridization”(文化交融)在中国历史思想中的体现,认为中国古典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是对文明必然冲突论的反驳。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6,(3):91-95
河道疏浚问题是《辛丑条约》及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港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约开商埠,其对于中外的重要价值因河道淤塞而严重降低。1901年,在与两江总督磋商吴淞江疏浚问题之际,列强强迫清政府订立条约,明确规定对黄浦江进行疏浚。事关国家土地、朝廷主权、长江咽喉,岂敢坐视付与外人?从《辛丑条约》中的《修治上海黄浦河道局条款》到《改订修治黄浦河道条款》,清政府历经五载之交涉,终于在形式上取得修浚浦江的主权。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反映清末步履维艰的时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政府维护国权的意识,是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外关系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将留学生工作视为发展中外关系的重要途径。面对中国在留学生公共外交方面的不足,必须从中外关系战略发展的高度予以体认。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论述了近代中外关系的四个主要特征,揭示了近代中外关系嬗变的基本规律,、对于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凭借自身优势,在中外友好关系中发挥着助推器、粘合剂的作用。华侨华人在沟通中外关系的同时,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也加深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他们为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关系,在积极参与已有国际机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中国作为主导国的对外合作机制。中国对外合作机制实践着在增信释疑中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身份认同功能,这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展现出来:搭建对话沟通的平台,推动中国理念转变为机制的共识性原则;设置议程,推动机制的共识性原则转变为合作规范;签订合作协议,在积极履行责任中确立中国的国际合作者身份。  相似文献   
8.
自从西方资本主义东渐而至中国后,中外之间围绕着外国公使是否觐见,以何种礼仪觐见清帝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着长期的论争与交涉,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地点,也成为论争焦点之一。中外外交礼仪与觐见地点之争,关系中外国家地位甚重,由此可见近代中外关系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教士自明朝中叶再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明清之际,更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南明政权进行实质的支持,作为交换,南明政权对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与贸易方面也给予较多的便利.西方传教士对南明政权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清政权的交替产生了拖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旧俄于清末民初在华取得许多条约特权。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北京政府及东北、新疆地方当局,于1917至1922年间相机收回大部分旧俄在华条约权益,造成既定事实,为日后《中俄协定》苏联原则上放弃条约特权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北京政府与东北、新疆地方当局的协力合作,值得注意。北京外交团担心条约权益受损,常干涉中方的清理行动,北京政府虽作了部分让步,但在主权攸关部分,则能坚持立场。藉由对北京政府清理旧俄条约权益之考察,可增进学界对北洋外交的理解,并可对苏俄"主动"、"自愿"放弃旧俄在华条约特权之旧说,作适度的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