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里·伊格尔顿,英国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批评生涯,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2.
伊格尔顿是西方当代重要的理论家,由于其对意识形态研究的独特贡献,人们一般把他归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其实作为一个高产、多产、与时俱进的理论家,解构才是他的精髓,他在一次次的解构-坚守-建构-再解构中保持了理论的创新性和生命力。伊格尔顿对文学理论的解构则是其解构思想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英国马克思主义著名学者伊格尔顿的爱尔兰研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族主义内涵,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民族主义的心理建构、民族主义的思想载体、民族主义的催生语境.随着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族主义力量仍有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概念通过融合马克思、弗洛伊德、阿尔都塞等人的思想资源,指出意识形态根本上体现了一种基于生活关系的实践意义,其实践性表现为幻象生成的机制与对社会现实的象征形式,揭示出了意识形态概念自诞生以来逐渐由意识层面深入到无意识层面,进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与主体的塑形之中。  相似文献   
5.
伊格尔顿对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观既有批判亦有认同,但并未有过从早期否定到后来肯定的态度转换过程。一方面,伊格尔顿批评威廉斯的文化观过于宽泛,忽略意识形态与文化斗争,带有民粹主义、经验主义、政治渐进主义等诸多弊端。伊格尔顿的批评意见大都得到威廉斯或直接或间接的回应、反思与更正。另一方面,伊格尔顿又汲取了威廉斯文化观的理论营养,接过了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大旗。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批评与肯定意见均在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考察中得到或隐或显的延展、发酵,两相参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伊格尔顿文化观的来龙去脉及其一以贯之性。   相似文献   
6.
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问题,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与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幻象的破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印年代以降,西方社会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相应地文化理论领域也异彩纷呈,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崛起。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英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传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和批判,宣告了后现代主义幻象的破灭。  相似文献   
8.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实践方面成绩斐然 ,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中是少有的。《克拉莉莎强暴 :塞缪尔·理查逊小说里的书写、性欲和阶级斗争》是伊格尔顿的一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批评实践文本。他对理查逊小说《克拉莉莎》的解读有力印证了其“政治批评观”。  相似文献   
9.
文学生产论是伊格尔顿在上个世纪70年代比较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属于伊格尔顿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建立在对本雅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和马歇雷文学生产论扬弃的基础上,包含了两个层面:(1)作为一般社会生产的文学生产;(2)作为对意识形态的生产、加工的文学生产。伊格尔顿力图阐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与文学创造论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在文学上决绝的反本质主义者,伊格尔顿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却又不遗余力地为本质主义摇旗呐喊,这与罗蒂形成鲜明的对比。乍看之下这令人其妙莫名,实际上,这种吊诡的态度与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对本质主义的政治之维鲜有涉猎———毋庸说将此问题予以深入阐发;而此一维度从根本上隐约决定了很多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误解、敌视与攻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