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外国诗歌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人们由此而认为 ,诗歌借鉴是中国新诗繁荣、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观点就其本质来说是正确的。但是 ,在新诗诞生之初 ,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出于鼓吹文学新观念的需要 ,提出了全面反叛传统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策略。这种策略对新诗的诞生产生了重要作用 ,不过 ,随着新诗艺术的发展 ,这种策略所具有的后遗症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本文简要讨论出现这种策略的文化语境和艺术价值以及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全盘西化的观点是最令人瞩目的。通过对陈序经、胡适、张佛泉的西化思想的梳理与分析,达到理清西化派思想脉络的目的,从而对其思想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十分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没有走"私有化"之路,也没有走"全盘西化"之路,而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坚持全方位开放,并以此作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序经全盘西化思想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现代思想史上全盘西化论的首创者陈序经西化思想的评论。文章从具体的历史时代环境出发 ,指出体现陈序经急切救国思想的全盘西化论 ,无论是在积极主张彻底西化还是在激烈批判传统上 ,都有其历史合理性、推进现代中国思想进程的积极一面。但其西化思想本身又有明显割裂中西、笼统含糊的谬误和空想性的一面。其时代中的长处与短处都体现在其极端性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对<毛选>中关于"言必称希腊"一语应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希腊",既指苏联,也指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既指共产党内教条主义者所背诵的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也指当时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毛泽东在重点批评党内教条主义者的同时,也批评了国内的"全盘西化"论者.他虽反对"言必称希腊",但并不反对向外国学习.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陈序经文化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以后,西化与守旧的斗争转换为全盘西化与折衷调和的斗争,两个激进的西化论学者胡适与陈序经站在了斗争的第一线。由于他们的认识方法不同,个人经历有异,他们的全盘西化论在意义上并非一回事。  相似文献   
8.
9.
谢韫 《领导文萃》2015,(7):32-36
<正>美国的亚太战略有一个致命的盲区,就是日本。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美国最不了解(但美国却自以为最了解)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政治的危险性从表面上看,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似乎"发明"了一套制约日本的办法,以至于日本资深外交官孙崎享感叹说:日本战败后的70年历史,就是日本政界、官僚体系、经济界、媒体界内的"对  相似文献   
10.
从普世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选择,历来有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论、中西调和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理论.但这三种文化理论都有其局限.因此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应该选择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内生或内启方式.这种内动力重启的依据在于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普世性(普适性).这种普世性使其很容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契合,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