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正在突破传统的机构养育方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机构集体供养、家庭寄养的模式上,于2004年初在院内创建双亲家庭抚养孤儿的模式即"亲情苑".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西方学者关于父母离婚对婚生子女生存和发展影响的估计 ,描述他们对离婚代际影响所作的理论解释以及对制约离婚影响的重要因素所进行的统计分析 ,然后在评价西方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谢振国 《老友》2010,(2):39-39
我今年72岁,是企业退休人员。我有两儿两女,大儿子在广州,大女儿在进贤,小女儿、小儿子都在南昌。2004年,老伴因脑溢血病世。此后,儿女们把以往对双亲的爱全部倾注于我。他们不让我  相似文献   
4.
养育模式是儿童暴力发生的结构化背景。那么,在不同养育模式下,儿童暴力风险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基于对中国六省3 623名被访者的实证调查来回答上述问题。结果表明,不同养育模式下儿童暴力风险具有显著差异。首先,儿童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依循双亲养育、单亲养育和隔代养育的顺序而逐步提升。其次,不同养育模式下儿童暴力的成因各异,男性养育者的风险因素普遍提升了双亲养育中儿童暴力的风险,暴力循环与代际关系对单亲养育下女性养育者的儿童暴力行为有较强解释力,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区域贫困均增加了单亲养育和隔代养育家庭中的儿童暴力风险。面对多种儿童养育模式,我国政府应制定儿童暴力的精准干预政策,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5.
那年我18岁,在离家乡一百华里外的一所中学上高中。春节前夕,学校放了寒假,天不亮我便步行往家里赶,半路上用自带的干粮充饥。几个月没见双亲了,心里挺惦念的。  相似文献   
6.
马德 《社区》2013,(7):58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从我们懂事起,就开始读书,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大学4年,整整16年,父母用汗水、泪水和爱陪伴、守望着我们。大学毕业后,许多人又在外工作,陷入陀螺一般的忙碌和劳累中,无暇顾及双亲。算下来,直到父母离世,把所有零碎的时间加起来,我们与父母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山西老年》2010,(6):47-47
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解读: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  相似文献   
8.
利福霉素发酵过程中pH变化规律能够反映菌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及菌体生理特性的变化,并与最终放瓶效价有一定的关联。据此建立了一种以发酵前期(±50 h)pH变化为判断依据的新的快速筛选菌种的方法,即发酵前期pH下降到谷底较早的菌株高产的可能性很大(概率接近70%),并在双亲株灭活种间融合法选育利福霉素SV菌株中进行了应用,筛选到了高产融合菌株F-3及F-16,两菌株分别比出发菌株效价提高了11%和17%。同时,得到了两个亲株(利福霉素SV产生菌U-32、利福霉素B产生菌X#-1)的酶解条件(U-32:10 m g/mL、34°C、2 h;X#-1:10 m g/mL、34°C、3 h)及原生质体双灭活标记条件(U-32:UV 20 m in;X#-1:60°C、50 m in),双灭活原生质体用500 g/L PEG融合,融合频率约1.04×10-5。  相似文献   
9.
一、双亲疏离综合症的提出伴随着当代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卷入分居、离婚冲突中的儿童和父母已构成了学校心理咨询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体。从学校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双亲疏离综合症"与受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Gardner在《双亲疏离综合症:一本心理健康和法律专员的指南》中首次提出"双亲疏离综合症"这一概念。双  相似文献   
10.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其主要代表是舒茨。这个理论有三点主要的假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