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印度近代宗教改革运动基础上兴起的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是印度哲学家在沐浴欧风美雨之后对印度传统吠檀多论予以改造之后的产物.它是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结合的产物,也是印度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概述了这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分析了这一重要哲学流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夏睿 《社会工作》2008,(4):40-42
本文从进步主义、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加以描述和评析,藉以了解和研究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师生观。  相似文献   
3.
莱维纳斯的早期作品蕴含了以后思想发展的轨迹 ,作为法国现象学的代表 ,他的思想就是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创造性解释和挑战 ,主体和客体不是对称关系 ,意向有无数的关联界域 ,“我”无法完全意识到我的意向性活动 ,因为意向性即时间 ,因此也就是自由。我和他人的关系不是对他人的同化 ,我逃避存在 ,即是摆脱暴力。无限就是他者 ,他人又是对我的限制 ,因为他者是无限的在场 ,是不可还原掉的。  相似文献   
4.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8,(2):59-63,95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思辨性较强的两个宗教.两教对事物的基本形态类别问题都十分关注.它们的大量文献中均有这方面的论述.佛教在其发展中形成的主要分支和婆罗门教中的主要哲学流派,分别提出了系统的事物形态类别划分理论.二者的这些理论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分析和归纳两教的这些内容,对在总体上把握古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理论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新兴研究领域--死亡学视角出发,历史与现实结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佛教死亡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指出佛教是中国思想中死亡理论最丰富的学说,为世界现有各大哲学流派和宗教派别中惟一能与现代死亡学全方位接轨的理论体系;佛教死亡观是对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死亡观的承接和拓展;佛教死亡观由知识体系和超越体系两部分构成;佛教死亡观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也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要谈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最近读到《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上转载的、今年《吉林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的孙正聿教授的文章《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和意义》,他是针对对于"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批判而写的,他是赞成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的,在他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阐述既符合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知识乃起源于实际活动”的观点,又符合语文教学实际:学生的负担减轻,从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走进知识的海洋。  相似文献   
8.
郝立忠在《学术研究》2011年5期撰文认为,中、西、马哲共同繁荣的实现途径,一是打破学科间的学术壁垒,改变中、西、马哲各自固守一隅、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加强中、西、马哲学科间的交流,增进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促进。二是加强哲学形态学特别是哲学划分的阶元系统(或称阶梯体系)的研究,使古今中外的整个世界哲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哲学流派、哲学观点都能在其中找到确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哲学体系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该体系整体的信息,因此从每一范畴或每一命题原则上可推衍出整个体系。每种哲学都包含着哲学的全部原则,每种原则走向极端就会否定自己。所以,不存在纯粹的哲学体系。哲学首先是哲学家个性的一种存在方式,其次才是社会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吴丽珺 《决策探索》2011,(12):70-71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众多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流派,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将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为人处事、强身健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