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邓琪瑛 《创新》2009,3(10):60-62
"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是近年来被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由于培养的对象以中小学校园学生为主,对此有人表示赞成,也有人反对。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仅属于戏曲艺术普及教育里的一环,由于不是教育的主流,所以比较缺乏学理方面的系统探索,大多仅停留在表面的讨论和活动本身的陈述。有鉴于此,笔者以浙江"婺剧进校园"为调研对象试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进一步阐释儿童、儿童文化、儿童传承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调研可知,以儿童为主体、戏曲为载体的这样一种无需通过任何考试形式的"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是切实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婺剧的预设观众是成人群体,但如果以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为参照标准来分析婺剧,可以发现这一剧种在人物话语特有的单纯活泼、稚拙朴素美学风格、民间儿歌元素运用、表现素朴价值观和纯真美好情感等方面都呈现出拙朴美;在幽默夸张、滑稽可笑的形式和变形手法运用方面、人物形象的“儿童化”稚憨和活泼特色、故事情节建构的浓郁喜剧性等方面体现出欢愉美;而在戏曲情节的惊险神奇、丰富的人物脸谱、特技和武功运用等方面则体现出变幻美。因此,婺剧就其本身的艺术特性而言,充满了天然的儿童情趣。  相似文献   
3.
4.
试论婺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婺剧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其文化根性有着民间性和宗法化的特点,其艺术表现方式生动而丰富:在这个前提下,传承过程中应立足于民间狂欢性格和民间审美体验的发扬和创新,普及艺术语汇,更新文化含蕴,拉近婺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陈蕾 《职业》2014,(17):172-172
在中国文化资源系统中,戏曲文化的民俗特色浓郁,且具有明显的娱乐功效,由此,发展戏剧文化旅游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并进行尝试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本文尝试以婺剧为例,借鉴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戏曲旅游的开发构想,旨在通过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物,定向吸引更多对婺剧感兴趣的文化旅游客源,促进地方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婺剧作为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在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停吸收外来音乐资源和民间艺术涵养,形成了粗犷夸张、强烈奔放的表演风格和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性色彩,深受金衢人民的钟爱,在民俗节庆、岁时仪礼、农闲假日等时机,常演于庙会祠堂等场所。虽然现在婺剧的生存境况并非如有部分剧种一样面临濒危的境地,尤其是在在农村,婺剧的演剧市场依然火热。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婺剧表现出的剧目减少、剧种特色渐失、后续传承力量不足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大众审美观念变化等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