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金龙 《浙江学刊》2003,(4):113-121
宋孝武帝刘骏即位之初 ,任命其故府僚佐担任领军将军及左、右卫将军 ,禁卫长官的安排反映了孝武帝以武力夺权之后为执掌政权而在控制禁卫军权方面所做的努力。除湘东王 (宋明帝 )外 ,孝武帝朝其他五位领军将军都是积极参与刘骏反劭阵营并立下战功的名将。对禁卫长官担任者的个案考察 ,可从一个侧面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柳元景任领军将军长达五年半 ,占孝武帝朝一半时间 ,多年担任孝武帝故府幕僚并在反劭战争中立下显赫战功的柳元景是控制由其军府中兵旧部转化而来的禁卫军的最恰当人选。孝武帝临终遗诏 ,分别将军政大权交与中书监江夏王义恭和尚书令柳元景、尚书左仆射颜师伯、南兖州刺史沈庆之、领军将军王玄谟 ,其中王玄谟负责禁卫军权。未安排亲王进入顾命大臣班子 ,反映了孝武帝对宗室有可能觊觎皇位的顾虑  相似文献   
2.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吏部尚书谢庄写作了《与江夏王义恭笺》。《宋书.谢庄传》云:"庄素多疾,不愿居选部,与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笺自陈。"后世学者基本认同这一判断。笔者认为他对吏部尚书"意多不行"、"唯奉行文书"的现状不满才是辞职的根本原因。这篇笺文凸显出谢庄"顺人而不失己"的处世态度。"顺人而不失己"是士族领袖谢庄在新的历史情势下选择的一条人生道路,它表明了高门士族精英对孝武帝政治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抗争。  相似文献   
3.
古代官场很荒唐,提拔官员怪事多。历朝历代,都概莫能外。宋孝武帝刘骏,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宠妃殷淑仪去世后,对其情有独钟的刘骏痛不欲生,整日精神恍惚,无心处理朝政。殷贵妃下葬后,他还多次率领群臣到墓前凭吊。一次,他对一起凭吊的秦郡太守刘德愿说:"卿哭贵妃,若悲恸当有厚赏。"语毕,刘德愿就号啕大哭起来,如丧考妣般悲恸,哭了个昏天黑地。刘骏见他哭出了“忠心”,哭出了水平,感到很满意,立即提升他为豫州刺史。  相似文献   
4.
杨恩玉 《东岳论丛》2007,28(6):92-96
宋孝武帝对元嘉时期制度多所改革。官制方面,他削弱东宫官属、加强皇宫禁卫,设立御史中丞专道制度,取消郡县官入仕年限、缩短其任期,将服亲相临制度扩大化、制度化。政区方面,他分割荆、扬,复立南兖、兖和南豫三州。统治政策方面,他抑制宗室、重用近臣。经济方面,他推行土断,奖励养马,限制封山占水,改铸钱币,设立台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奢侈无度。他的改制,除部分具有积极作用外,大多祸国殃民,从而导致"元嘉之治"局面的衰败,加速了刘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5.
按礼制,"太祖"是追封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与其他庙号相比享有独尊地位.刘宋孝武帝改崇其父文帝"太祖"庙号的行为既不符合武帝与文帝的客观地位和历史功绩,也违背了礼制.孝武帝此举正体现了他的正统焦虑心态,这种心态与他夺取皇位的过程直接相关.即位之后,为消除正统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孝武帝以改崇文帝庙号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极力标榜孝道来建构皇位传承的正统性.  相似文献   
6.
宋孝武帝刘骏为出镇幼子挑选的府佐,主要来自自己的“代党”。在孝武朝三次大的战争中,这些人或为刘骏浴血奋战,或鲜明地表达了支持刘骏的立场,与孝武帝有着十分密切的故旧私恩关系。也正是利用这种密切关系,邓琬以报答孝武帝为由策划了子勋之乱。不同于邓琬为谋求私利,薛安都、崔道固、萧惠开和沈文秀拥护子勋,确实更多出自报答孝武帝恩遇的目的。孝武帝生前高度集权的统治方式在他突然去世后,造成了中央的权力真空,导致权力分裂与斗争升级。刘宋后期皇室内部的斗争,一定程度上是孝武帝专制统治的政治遗产。  相似文献   
7.
刘宋统治者出自寒门,“本无术学”,终其一代,其皇族子弟在文化上普遍表现出粗鄙化的特征。不过,一般说来,寒门人物获得统治地位后,随着与高门士族日益紧密的联系,必然或多或少地在文化上趋于“士族化”。就刘宋皇族而言,其最显达的一支为宋文帝一房,对士族文化的模仿、汲取的程度也最高。宋文帝及其子孙在经史学术、玄学谈论及文学、书法、音乐、围棋等方面皆有所涉猎,某些方面还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由于他们具有统治地位,其喜好往往造成某种风气,引起社会文化风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